中华大祖谱世系简纲

2016-7-29 9:08:31  69

中华大祖谱世系简纲

     ——为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正名

【主题词】:伏羲位冠百王,是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的共同祖先,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国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从春秋历秦汉一直传到明清,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世世薪火相传,代代坚如磐石,铸造了中国世世代代的信仰大统一、民族大统一、文化大统一、疆域大统一、道统大统一,引领中国生生不息。

19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疑古”“疑史”,否定中国历史,否定自己,中国信仰崩溃,中华始祖太昊伏羲被淡化、丢弃了,从此找不到中华民族根、中华文化根、中华龙根。

淡忘太昊伏羲氏,让中国人忘掉自己的始祖,让中国人自卑,这正是中国敌人的期望。

中国始祖太昊伏羲关乎中国历史与中国未来,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认知、认可、认同的天理人伦,是关乎中国信仰、关乎中国文化的治国经验。要读懂中国,继承中国、传承中国,首先要传承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国始祖的中国大祖谱世系,怀疑、淡化、忘记自己的民族始祖是十分可怕的。我们采取从春秋到明清2000多年来各代的典籍记载、当代考古发掘、地上伏羲女娲山河记忆及“活着的中国民俗”“四重证据法”,述而不作,为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正名,以飨国人。

【关键词】:中国人,中华民族始祖,中华民族,中华大祖谱世系,中国,未来。

第一  中国始祖太昊伏羲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第二  中国历代典籍记载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

第三  先秦文献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第四  从汉至明清两千多年来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第五  中国各个朝代对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国祭

第六  中国“疑古派”对中国祖先的否定

第七  中华始祖的山河记忆

第八  淡忘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对中国的危害

       第一  中国始祖太昊伏羲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家有家谱,族有族谱,国有国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中华56个兄弟民族千脉一系,万姓同根,同根共祖,有一个统一的祖先,有一个千古世世代代相传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首要问题是人。有了人,才有人群;有了人群,才有部落;有了部落,才有部族;有了部族,才有民族;有了民族,才有文化;有了文化,才有文明;有了文明,才有国家。因之,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明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民族文化才有民族文明。万物有根,无根不生,无根不长,规律这样说。

一个民族的首要问题是民族根——民族始祖。中国是56个兄弟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中国的首要问题同样是国家根——民族始祖。中华民族始祖的统一,决定了民族根、信仰根、文化根、疆域根与国家根,决定了民族的统一、民族信仰的统一、疆域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

中国从建史起,开笔首先谈民族始祖,各朝历代无不如此。打开中国史册,不论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还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还是翦佰赞的《中国史纲要》,各家史书都是从太昊伏羲写起的。中华56个兄弟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从春秋到明清2000多年以来,刻在竹笺上,记在史册上,各代史册记载得清清楚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太昊伏羲是中国人的“始祖爷”,是中国的“始祖爷”,是中华56个兄弟民族共同的“始祖爷”。太昊伏羲——始祖爷——中华各民族,这是中国的人伦秩序。儿子不忘父亲,父亲不忘爷爷,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缅怀着自己的爷爷,一代接一代缅怀着自己的民族,一代接一代缅怀着自己的民族始祖,这是中国的“家谱”“族谱”“国谱”;这是中国的“家脉”“族脉”“国脉”,这是治家、治族、治世、治国的“大法”;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敬天孝祖中的人伦大孝,这是中华民族史,这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记忆。人生只有几十年,不能忘记民族始祖,不能忘记民族,不能忘记中国,要薪火相传,继承民族,弘扬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中国古籍中,“伏羲”有多种写法。《管子•封禅》称“虑戏”,《易经•系辞下》称“庖牺”,《春秋•世谱》称“伏羲”,《庄子•大宗师》称“伏戏”,《法言•问题》称“伏牺”,《汉书•古今人表》称“宓犠”,《汉书•律历志下》称“炮牺”等,各种写法归纳起来,“伏羲”又作伏牺、宓羲、宓犠、庖牺、炮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羲皇、曦皇、戏皇,又称太皞、太昊、太皓、太昊伏羲。汉以后,说伏羲即太昊,言太昊即伏羲,全称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是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的共同祖先,是中华56个兄弟民族历代认可、认同、传承、不可动摇的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故都宛丘又称陈(今河南省淮阳)有流传至今的太昊伏羲陵,这是中国的“老祖坟”。北京有明代建筑——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历代帝王庙”。

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首要问题则是民族始祖。有什么样的始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有其根则有其梢,有其父则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祖先,就有什么样的子孙。民族始祖决定民族的文化特质,决定民族的文化趋向。太昊伏羲是中国开天辟地的伟大祖先,中华民族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天下”是太昊伏羲创造,“中国”是“允厥执中”之“中国”,源于伏羲之“大中”。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敬天孝祖”。草木有根,无根则亡。根深才能叶茂,源高才能水长,这是规律。人有父母,有爷爷奶奶,上追至民族始祖。始祖是人根,这是规律。

人要知根,根是阴,阴决定阳,人有无孝德关乎未来。父母为天,中国人敬天孝祖。孝父母,孝祖辈,孝始祖为“大尊”。中国人伦讲上下各九代,共十八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中国人的孝祖,特别讲究“始祖”。“始祖”是头、是源、是根,这是人本身的秩序。知了这个秩序,行了这个秩序,才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中国人最神圣的地方就是“祖坟”,最恶劣的行为就是“掘老祖坟”,让人断子绝孙。

“始祖”关系人根、族根,中国人古有“百善孝为先”之俗语。中国人所谓人伦之孝,是人性,实指传宗接代,讲生命延续,讲生生不息,讲人丁兴旺。一个民族有伟大的始祖,有子子孙孙的旺盛,才有自己的家,才有自己的民族,才有自己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价值观。一个人一生要能够为民族立功,为国家作贡献,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

中国人讲“孝德”,其实是讲人伦秩序,这是天理人情。中国人称父母是“天”,是上,自己是地,是下。人知了天,才能知地;人知了上,才能知下;人知了始祖,才能知子孙,这是秩序,是位置,也是德行。人知了秩序,知了各自的位置,事情就好办了。事情好办了,才有讲“礼”的环境与条件,人之间才有敬畏,社会才能安宁。“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季氏》)。中国人的“孝德”,是人性,是讲礼,也是讲人情。人情就是上下的爱,爱的本身建筑在天道秩序与道德诉求的基础上。有了天道秩序,就有了天德;有了天德,就会有孝爱。这种施爱得到群体的知行,人类的秩序就畅通无阻了。

中国人讲伦理秩序的历史悠久。在母系社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自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便有了夫妻,有了家庭,文明的秩序就有了,就开始讲天地、讲父子,讲夫妻,讲人伦,人伦就是“礼”。 中国第一次建史在周代,周公建史谓之“五经”,其中一本书就是《礼经》,因此,中国人讲“礼”已经讲了6000多年。可以这样说,远古“中国” 从太昊伏羲氏文明曙光升起的时候,中国人讲人伦秩序、讲“礼”就开始了,一代接一代地继承着,这是血缘,这是文化,一直在维系着我们的民族,维系着我们的国家。

汉代完成了中国最后一次民族大融合,建立了以汉族即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之后,中国人有“两讲”:一讲“始祖”,中华民族有一个“中华大祖谱”,这就是以太昊伏羲氏为始祖、以炎黄二帝为次祖的祖先大系列,这个大祖谱从汉历唐、宋、元、明、清始终是统一的;二讲“天道”,讲天道中的“礼义”,要知尊卑、知上下。中国人的“两讲”贯穿、主导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这“两讲”,“始祖”是主,“礼义” 是次;“始祖”是体,“礼义”是用。这个秩序,这个“礼义”的决定因素是头,是根,是源,是始祖。始祖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这“两讲”中国人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代代讲、世世讲,一直陪伴着中国生生不息,一直陪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要解释“始祖”,就要释“鼻祖”,而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人们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平时若问“你是谁?”人们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

《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所以,最早的创始祖先“鼻祖”就称“始祖”。《仪礼·丧服》说:“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地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郑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祢,父,男性始祖。

崔述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举人,学术考论的大学者,他在《王政三大典考》中说得更清楚:“始也者,最初之名也。始祖者,即所谓祖之所自出者也。始祖之前岂遂无人,而莫知其为谁,故即以此祖谓之祖,而奉之于太廟,若复别有所自出之人则此祖不得谓之始祖矣。”可见,所谓“始祖”之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是民族族谱的第一人。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始祖问题是首要问题。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都把民族始祖问题摆在首位。始祖是什么,是有世系可考的这个民族求生、求知、共同生生的民族创始人,最初的得姓祖先。中国始祖是中国的根,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根。人来到世上,要知道我的父母是谁,我的爷爷是谁,我的老祖爷是谁,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一个人连这个问题都不清楚,来世一遭,简直是糊涂一生。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万物有头,这是天则,这是规律。人,有头,有源,有祖。中华民族有头,有源,有祖。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的根,是中国的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我们首先要认识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常常讲的“文化”,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自己,另一个就是认识自然规律。人认识了自己本身,认识了自然规律,认识了人要适应规律生存,叫文化。祖先是体,是主;规律是作,是次。祖先是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体主与作次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中国治天下是规律治天下,崇拜的是天道,是规律。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要的决定因素是能不能尊祖、孝祖、传祖,不单自己这样,能不能继往开来,让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都要缅怀民族始祖。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大问题,这是一个关国系族的大问题。

不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都要认爹认爷认祖,这是做人的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民族始祖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悲哀。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民族始祖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中国百年考古新石器文化(距今4000年~10000年)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古中原”区域,且向北延伸达内蒙古,向南延伸及长江流域,发现之多、范围之大、距今时间之久、战线之长都是空前的,我们作了坚实的考证,这个范畴就是太昊伏羲氏族几千年来活动的“文化圈”,据不完全统计距今五千年以上考古发掘有下列:

1、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距今7000年-98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2.贾湖文化: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东,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掘,距今7800年~9000年。

3.后李文化:后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今7500年~8500年。

4.龙虬文化:龙虬文化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距今5000年~7000年。

5.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林西县白音长汗,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于内蒙古——辽宁交界处,距今7400年~8200年

6.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距今7500年-8000年。

7.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张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距今7400年~8000年。

8.新乐文化:新乐遗址位于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于1973年首次发掘,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距今6800年~7500年。

9.赵宝沟文化:赵宝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距今6500年~7400年。

10.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位于滕州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处,距今6100年~7300年。

11.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距今6500年-7000年。

12.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距今5000年~7000年。

13.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遗址在距嘉兴市区7.5公里的秀城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于1959年春发现,距今3000年-前7000年。

14.仰韶文化: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21年首次发掘,发掘范围分布于河南、陕西及山西,距今5000年-7000年。

15.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巴林右旗那斯,距今4900年~6700年。

16.半坡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5300年~6800年。

17.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距今4600年~6100年。

18.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县良渚、安溪、长命三个乡,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距离4250年~5400年。

19.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属新石器晚期,距今4700年~5100年

20.屈家岭文化:1955年-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分布于中国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距4700年~5100年。

百年考古新石器文化反映了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远古文明,远远超过了五千年。1996年5月16日,宋健在北京“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发言说:“超越疑古,走出迷茫,我国史学界对秦前的系统研究不足。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始于商代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历史学界自己的迷茫和纷乱。”中华文明断代多少年关国系族经野,这是中国人所正视历史、正视中国、继承中国、弘扬中国的大事、重事、要事,关系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

在中国典籍上,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远古时期各个时代的创世英雄,因为复杂的、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被普遍地看作是神话传说,这是历史的困惑,也是中华文明断代的困惑。清代经学家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是民族大统一的中国,是文化大统一的中国,是国家文明从未中断的中国。李学勤先生在《古史、考古与炎黄二帝》中认为:“《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元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

我们要站中国历史的肩膀上研究历史,首先是继承历史。只有继承才有资格研究历史。考古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一章中也谈到关于站在什么立场上研究中国历史的问题,他说:“我们就把关于此时代的文献分为数等:以见于金文,今文《尚书》《虞书》《夏书》的《甘誓》一篇、《商书》,《周易》的卦爻辞,《诗经》《左传》《国语》,及其他的先秦的著作为第一等。《山海经》虽《大荒西经》以下为东汉人所增益,但因其所述事绝非东汉所能伪作,仍列入第一等。《尚书》中的三篇、《大戴礼记》中的两篇的综合材料虽也属先秦著作,但因为它们的特殊性质,只能同西汉人著作中所保存的有关材料同列第二等(《礼记》各篇有些不很容易断定它的写定日究竟是在战国时,或是在西汉时的,只好随时研究和推定)。新综合材料,《世经》为第三等。谯周、皇甫谧、郦道元书中所载有关材料也备参考。使用的时候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不能拿应作参考的资料非议第二三等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绝不能以用第二三等资料非议第一等资料。至于《水经注》以后各书中所载的古事,即当一笔勾消以免惑乱是听。试问春秋、战国人不知道,两汉人不知道,以至于好搜罗杂事、漫无别择的皇甫谧也未尝知道,唐、宋以后的人又从哪里知道?”

在中国史学界有这样一个学派,萌芽于宋明,源起于清初,其后在清代成为清廷之御用工具,清末又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所利用,大肆贩卖西方学者之唾余,以民族虚无主义误导中国社会,至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六十年代之后逐渐式微,但至今仍然僵而不死。在学术上倾向怀疑一切,并往往因一眚而否定全局,其中某些论断荒谬不堪。这个学派的总名就是“疑古派”。“疑古派”又称“古史辩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动摇的正是中国民族大厦的脊梁。

直到近代王国维,才出现了一种新史学观。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这就是将地上传世的文字材料和地下的考古材料视为同等的历史记忆手段,即传世书写文本为唯一历史记忆手段的经学史观,开辟了史学中的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古史的讨论从“疑古”到“走出疑古”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时至今日,“走出疑古”者同样受到比较密集的批评和比较深刻的质疑。

春秋末年孔子在《易经·系辞上》说:“古者庖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这是说太昊伏羲是中国始祖。但是太昊伏羲被被视为“神话”淡化了《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太皞(太昊伏羲)以龙纪。”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这个历史定论历秦、汉、唐、元、明一直传到清代。这是中国历史的基石,动摇了它,中国历史就动摇了;这是中国文化基石,动摇了它,中国文化就动摇了。这是中国历史大厦,是中国文化大厦。

中国文明5000年如何与中国历史记载对接?如何中国百年考古对接?如何与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记载的以太昊伏羲为首的中国大祖谱对接?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任何人都是十分渺小的,作为后人,我们应当尊重中国历史,继承中国历史,尊敬中国始祖,尊敬先人,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第二  中国历代典籍记载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

 中国历史悠久,史界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与近古。旧石器是远古时代,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可谓中古,这个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陶器诞生了,弓箭诞生了,虽然没有文字,但渐渐步入了人类文明。中国的祖先三皇五帝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祖谱 “三皇五帝”的称谓就已经出现了。如《周礼·春官·外史》中说:“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以太昊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古史传说中的“帝王”。他们都是部落联盟的领袖,那时没有“国”的概念,称“天下”,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时代。“三皇”与“五帝”是两个概念。“三皇”之“‘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皇”字有三条解释:一曰盛大,二曰君主,三曰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五种写法,其中有两种写法是上部一个“自”,下部不是“王”,也不是“土”,而是“缶”“田”之类的构体。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貌,对这些字根本就认不出。有一个上面是“白”下面是“田”的字和周鼎文上“白”下“土”的字还有通意,“田”“土”都指大地。周鼎文“皇”字下面的“土”字变成了楷书后的“王”字是秦朝的事,会稽山有秦朝石刻“皇”,这个字就是下面一个“王”字。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上的“皇”字上面介于甲骨文的“日”与“白”二字之间,像甲骨文“日”顶上有三竖(像太阳的光芒),下面是一个“土”字。周颂鼎同周毛公鼎字形一样,周五年旌簋上的“皇”字由颂鼎上面的三竖变成了四竖。从“皇”的字形上看,像太阳照耀大地(故周鼎文下面是“土”字,而不是秦朝楷化后的“王”字),这也许就是“皇”有光明、辉煌、大(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本意的来由。

那么,“皇”为何又成为古代最高级的形容词呢?《诗·大雅·皇矣》中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之说,《书·蔡仲之命》中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之说,《国语·越语》中有“天道皇皇”之说,《楚辞·九歌·云中君》中有“皇皇兮既降”之说。这些“皇”字,要么是上帝,要么是大公无私、道德高尚,要么是公正、光明,这当然是对远古帝王最高境界的形容词了。 

    王凤阳先生在《古辞辨》中还有如下解释:“用‘皇’字表示君主,是战国末期的事。战国时期的某些思想家,竞相标榜自己的学说来源古老,于是尧舜等传说人物之外又造出所谓的‘三皇’,如《吕氏春秋•孟秋纪•禁塞》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这也是秦始皇用“皇”来表示自己地位之尊的缘故。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释诂》就有“皇,君也”之说,导致后世“三皇”之说主要有六种: 

1.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清马啸《绎史》引《三坟》称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轩辕氏为地皇。

2.东汉班固在《白虎通·号》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会上由大夫、博士和儒学大师陈述经学观点,汉章帝亲自裁定,会议的成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3.蜀汉人谯周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东汉应劫《风俗通义·皇霸·三皇》引《礼纬含文嘉》作伏羲、神农、燧人。

4.汉武帝时的孔安国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是孔子的第十一代孙。武帝末年,鲁共王撤孔子旧宅,在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等文献,由于是科斗文,当时有些人不认识,由孔安国整理了这些古籍)。

5.唐司马贞《补史记·补三皇本纪》《风俗通义·皇霸·三皇》引《春秋纬运斗枢》作伏羲、女娲、神农。

6.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作伏羲、神农、共工。

中国古史传说中皆以伏羲、炎帝与黄帝为“三皇”,皆以伏羲为 “三皇之首”,这里说明了伏羲是位于炎黄之前的古帝王之冠。 有两说言天皇、地皇、泰皇,但没有确指其人,清代的马啸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解释:伏羲即天皇,神农即人皇,轩辕氏即地皇。从这里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伏羲一直位于“三皇之首”的地位。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皇”说,指伏羲女娲或伏羲神农。不论“三皇”或“二皇”,伏羲都是中国始祖。

伏羲与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一对人祖。伏羲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史成定论,宛丘是中华民族的出发点。伏羲与女娲在以宛丘为中心的黄河下游黄淮大平原上创造了中华民族,炎帝战胜了伏羲与女娲,继伏羲与女娲之后,“炎帝初都陈”(今河南省淮阳),后黄帝征服了炎帝。历史上的六种关于三皇的说法虽然不一,但总体是一致的。一般的说法,三皇者,指伏羲、女娲、炎帝,或伏羲、炎帝、黄帝。 

三皇与五帝相连,即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构成了中国古帝王世系的族谱大系列。在历史上关于五帝有15种说法,我们依历史的前后相依排列:

1.周代关于五帝的说法

《周礼·天官·大宰》说“祀五帝”。唐代贾公彦注曰:“五帝者,东方青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票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其实,东方青帝指的是太皞,南方赤帝指的是炎帝,中央是黄帝,西方白帝指的是少皞,北方黑帝指的颛顼。这些只是说法不同罢了。

2.春秋关于五帝的说法一

古来《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易经·系辞下》相传是孔子所作。其中这样说道:“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伏羲是百王之先,神农、黄帝、尧、舜、禹为五帝。

3.春秋关于五帝的说法二

《左传》被史家称为“编年体史传文学”,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的史实。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还引用了一部分西周与以前的重大事件与传说,因此又被称为《左传春秋》。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郯子据少皞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皞,故先言黄帝,上及太皞。以炮牺、黄帝、神农、共工、少皞相继为五帝。

4.战国时期关于五帝的说法一

《楚辞·远游》说:“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吾将过乎句芒,历太皞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指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财疑,……祝融戒而还衡兮,……从颛顼乎增冰,历玄冥以邪径兮。”这里说的五帝指太皞、炎帝、祝融、颛顼,加上轩辕黄帝。

5.战国时期关于五帝的说法二

《惜诵》说:“令五帝以片中兮。”王逸曰:“五帝,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以太皞、炎帝、少皞、颛顼、黄帝为五帝。

6.战国时期关于五帝的说法三

《国语》以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

7.战国时期关于五帝的说法四

《世本》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8.战国时期关于五帝的说法五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相传成书于战国,其中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皞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这里以太皞、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

9.汉代关于五帝的说法一

《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汉书·魏相传》以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

10.汉代关于五帝的说法二

《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11.汉代关于五帝的说法三

《尚书·序》以少皞、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12.晋代关于五帝的说法

《帝王世纪》则以少皞、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13.宋代关于五帝的说法

《皇王大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

 

山东嘉祥无梁祠(2世纪中叶)汉画石刻中的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三皇五帝,中间一行是传说中的古帝王与圣人及夏朝的第一位与最后一位君主,从右向左:中国人祖伏羲与女娲,他们两尾相缠。其左依次为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后大禹与最后一位君桀。

14.宋代关于五帝的说法

《通鉴外纪》:“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15.近代关于五帝的说法

徐旭生研究认为,有东西方五帝之说。东方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西方五帝指的是太皞、少皞、黄帝、炎帝与颛顼五人。

关于五帝之说虽有15种说法,在先秦时代,伏羲一直位居“百王之先”五帝之首,没有丝毫疑义。汉以后,关于五帝的看法,多从司马迁“五帝说”,太昊伏羲仍沿袭历史位居“三皇之首”不可否定,历史上风风雨雨,时有对太昊伏羲地位的冲击,但从整个历史看来,仍旧无法动摇太昊伏羲的历史地位。近人徐旭生先生把五帝分开,成“东西五帝说”,但古时中原称中国,东西两部族同生活在中原大地上,何有东西之别呢?

综上所述,不论“二皇说”也好,“三皇说”也罢,伏羲居于绝对的首位。在“五帝说”中,间或黄帝列为首位,但也不能占据古帝王的首位,太昊伏羲一直都居于中国古帝王的首席地位。在中国远古始祖世系的大族谱中,太昊伏羲的历史地位,已位冠远古诸王,始终位于中华民族始祖的宝座上,这是中国历史的定位。

中国历史久远,历史的内容不是1+1,是“口史”+“信史”。“口史”是上万年、几十万年一代接一代地口传心授,传下来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如我们的民族始祖、伏羲画八卦、女娲造人、炎帝艺五谷、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历史长河里许多大事件都被历史风尘淹没了,人类还是记下了中国人共同的老祖先。“三皇五帝”中哪一位是中华始祖?不论“三皇说”,还是“五帝说”,伏羲都位于中国人始祖的首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以“三皇”来传承弘扬我们的祖先,易记、易传。中国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中国各朝历代的历史记载,从春秋到明清2000多年来,均以太昊伏羲为“百王之先”“三皇之首”“五帝之尊”。

第三 

先秦文献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看中国历史,要看中国的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越早越原始、越可靠。历史是个“小姑娘”,史学家出于各种历史背景常常任意“打扮”。越早的历史资料,“打扮”得越少,“水份”也少,往往是“干货”。

历史在规律中前进,中国东西族在交替中主宰中国,每一次交替都是社会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首先是民族信仰的变化,而民族信仰的首要问题是民族始祖问题。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时期,规律呈现每一次社会转型都是文化复兴时期,中华始祖复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周代是姬姓华夏族主宰天下,伏羲被历史风尘淹没,随着中国文化复兴,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伏羲淡出,开始有伏羲的记载。

1. 管子

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管子早孔子174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管子•轻重•戌篇》记

载:“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虑戏(伏羲)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虑戏造六法以通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树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作钻燧生火,以熟燥腥,民食之无畏之病,而天下化之。黄帝之王,童山竭泽;有虞之王,烧层薮,斩群害,以民为利。封土为社,置木不闾,民知知礼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公其行义而已矣。’”管子记载了“虑戏(伏羲)造六法”, 乾、坤定位,“六法”者即坎、离、震、巽、艮、泽,这里管子提出六个问题:  

(1)管子记载了中华大祖谱世私法——虑戏(伏羲)、神农、黄帝、虞舜。

(2)“虑戏作造六法”,六法即八卦,管子言伏羲画八卦。

(3)“以通阴阳”,管子言八卦之阴阳,即《易经》是阴阳之学。

(4)“作九九之数”,九数,洛书之数。

(5)“以合天道”,合天道,伏羲八卦符合宇宙天道。

(6)“天下化之”,诸侯列国都风行,不是哪一个所独主。齐国的强大是八卦治之,说明“卦治天下”大成。

 2.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带)贵族。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本身是东夷人。他继承伏羲八卦,继承伏羲易,立足中国天下,胸怀天下,集中国文化之大成,高瞻远瞩提出了治理中国天下、使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两个大问题,这是孔子之后任何一个人所不能比拟的。

(1)孔子在《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

孔子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了以伏羲氏为“百王之先”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大系列。这个大祖谱世系很重要,其意义有两点:

    一者,比《尚书》所记载的中国祖谱世系尧舜禹早了“伏羲、神农、黄帝”三个时代。

二者,这个中华大祖谱世系自孔子定格之后,汉以后继之,中华始祖大统一,民族大统一,直到明清2000多年代代相袭,世世相承。

(2)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读《易》多次翻断了书简的牛皮带子。孔子继管子“造六峜”之说,始言伏羲“始画八卦”。孔子言伏羲画八卦断不是凭空来风,早孔子174年的齐国之相管子所说“六峜”即坎、离、震、巽、艮、兑,而孔子所言八卦是殷之乾坤易。

在春秋末年,孔子能够看到《乾坤易》即《归藏》的历史文献资料。伏羲是中国始祖,以卦治天下的社会价值利天下,孔子不但为中华大祖谱世系的确立做了重大贡献,而且使中国治世大道以伏羲定位,以规律定位。

3.列子

列子(前475年—221年),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孔子逝世后列子来世,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前450年—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列子·黄帝》记载:“庖牺氏、娲氏女、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列子在《列子•黄帝》篇中谈及远古帝王一口气说了“庖牺氏、娲氏女、神农氏、夏后氏”四位,记载下了伏羲的“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里一说伏羲的历史地位,位于“女娲氏、神农氏”之前,二说伏羲图腾崇拜,三则说伏羲有“大圣之德”。

列子言中华大祖谱:庖牺氏(伏羲氏)→娲氏女→神农氏→(黄帝氏)→夏后氏。

4.文子

《文子•精诚》中记载:“虑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观象制器,结绳为网,以伏牺牲,是谓伏牺。”“虑戏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冬约秋,负方州抱圆天。阴阳所壅,觉滞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颠颠,侗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凡然,不知所本。自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文子与列子同时,也说伏羲时代“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的同时

涉列“天圆地方”的“方州”“圆天”的“阴阳”概念。在《周易》及《系辞》里无一个“阴阳”之说,管子谈及“六峜”阴阳说,文子同样谈到了“阴阳”,可见在春秋战国《易经》“阴阳说”已经流行。《文子·上礼》说:“及世之衰也,至於伏羲氏,昧昧慰慰……及至神农、黄帝、覈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淮南子•俶眞训》说:“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窾领天地……提摯阴阳。”

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研究者甚少。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文子》一书的残简。《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内容与今版《文子》相同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通过与今本校对,得以部分恢复《文子》原貌。由于汉简《文子》的出土,使得历代文人学者指责《文子》为伪书之说不攻自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辛研《文子•精诚》记载:

“虑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观象制器,结绳为网,以伏牺牲,是谓伏牺。”“虑戏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冬约秋,负方州抱圆天。阴阳所壅,觉滞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颠颠,侗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凡然,不知所本。自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文子所言“虑牺氏(伏羲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说伏羲氏远在炎黄农业时代之前,是中华始祖。

5.尸子

战国时期的杂家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收集杂家有“《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刘向《荀子书录》说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似曾有法家倾向。《隋书•经籍志》杂家记载:“《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可见原书在三国时已亡佚一半﹐所以黄初(220年—226年)中才续补了九篇。《尸子》佚文的思想兼宗儒﹑墨﹑名﹑法﹑阴阳﹐的确算是杂家。根据班固的记载,尸子名佼,鲁国人,是商鞅的老师。刘向说“楚有尸子”,又说他为“晋人”,是商鞅之客,“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刘向《别录》,据《史记•孟荀列传•集解》所引)尸佼逃往蜀后,写作《尸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列尸佼为杂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各家,和孟轲、荀卿、商鞅、韩非等人的思想都有相通处,对农家许行也有影响,在思想史上是个重要环节。《尸子•君治》记载:“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教人以猎。”尸子像文子一样指出伏羲处于“天下多兽”的狩猎时代,远在炎黄的农业时代之前,是中华始祖。

尸子是商鞅的老师,对中国“百王之先”伏羲、“伏羲之世”及“伏羲治世”的认识对商鞅影响很大。

6.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商鞅为变法能够继续进行,在贵族及六国逼迫下自请负罪,被车裂。《商君书·第一·更法》记载:“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 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在先秦文献资料中,论及伏羲及远古帝王治天下,商鞅是唯一的代表。作为治天下的理论,变法涉及天下,同时也涉及自身安危,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商鞅无据何敢妄出此言?商鞅从伏羲论三皇五帝治世之别,从三代论到夏殷灭亡之教训,论及变法之必要必谈伏羲,可见战国时期伏羲的深入人心,社会影响之大。我们无从知道商鞅如何精通《易经》,但可以断定他对《易经》的太极理论、对乾卦的“元亨利贞”的大统一颇有精湛的研究与酌见。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商鞅有份,秦王朝的匆匆收场商鞅同样有份,同时给后世敲响了“改革者身死“的警钟,更重要是的如何顺天应人的革新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思索空间。商鞅给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改革资源

7.庄子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蒙地(今安徽省蒙城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五处,两处出于“内篇”,三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

《庄子•人间世》说:“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元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说明伏羲时代之遥远。

《庄子•胠箧》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

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庄子•

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三文中,伏羲在古帝中排位于神农、轩辕黄帝之前。 

 综合庄子的学说,其提出的中华大祖谱:伏戏氏—炎帝氏—黄帝氏—祝融氏—尊卢氏—赫胥氏—骊畜氏—栗陆氏—中央氏—伯皇氏—大庭氏—容成氏。

8.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华夏族(汉族),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荀子的思想偏向社会价值,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礼”“法”的规范。荀子以孔子为圣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通过“礼”“义”道德教育,转变百姓的性情,同时也强调了政法的惩罚作用,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如果说生于春秋末年的孔子继承伏羲八卦、《易经》,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集大者,撰写了《十翼》,那么生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也继承伏羲八卦、《易经》,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撰写《荀子》三十二篇。《荀子•成相》说:“文武之道同伏戏”此语出自荀子,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对伏羲赞美之语,足与《易传》《商君书》相为表里。争天下要行伏羲之天道,坐天下同样要行伏羲之道;行伏羲之道得天下,行伏羲之道稳天下,顺天顺人得天心得人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上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上述“八子”提出伏羲位于炎黄之前,是中国始祖。春秋战国百家皆通伏羲之道——天道、规律,儒家赞之,兵家也赞之,法家仰之,杂家敬之;主“人性善”者赞之,主“人性恶”者也赞之。这里反映了一个各家通伏羲,各家通《易经》的共围气氛。

春秋战国的不少典籍也记载了伏羲。

1.《战国策》关于伏羲的记载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战国策•赵策》记载:“赵造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事,王回答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诛而不怒’。”

2.《世本》关于伏羲的记载

《世本》是一本记载中国天子帝系的典籍,最初见于《周礼·春官·小史》中的“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其中记有诸侯的世系则称为世本。《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后来在唐朝时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又一度改名为《系本》。

《世本·作篇》记载:“取牺牲以供包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羲氏。”“伏羲制俪皮嫁娶之礼。”“伏羲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伏羲作琴。”“伏羲乐曰《扶来》”“瑟,庖牺氏作,五制,始用笙簧。”

从上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各家之书论到远古中国人王、圣哲,都在黄帝之前凸出伏羲的名字,且为历史之平常,这是一个值得注意与重视的问题。

从伏羲时代到春秋战国,历史走过了四千多年,经过远古史上伏羲时代的民族大融合,经过炎黄时代的民族大融合,经过尧舜禹时代的民族大融合,经过夏商周时代的民族大融合,经过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两大族系虽然融合无间,但民族性仍然顽固地存在。在天下分裂的情况下,龙的子孙不忘伏羲为“百王先”,为各民族始祖、圣哲,为古中国天下始祖、圣哲。伏羲或写成“庖牺”“伏戏”“雹戏”“宓戏”等,只是字形之异,足见春秋各国历史文献资料中,伏羲史为人所共识,其事远在《大戴礼•五帝德》成书之前。诸子百家对伏羲仍冠中国古王之首的记载就是证据。

透析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关于中国远古史与民族祖先的记载,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说的“中华大族谱世系”: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

这里反映几个重要问题:

一者,伏羲作为中国天下的“百王先”,这是中国历史记忆。

二者,伏羲画八卦。

三者,伏羲作为一统天下的中国“人王”——中华始祖,位于炎黄之前。春秋战国天下大乱500年,结束战乱,天下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大统一的需要,也是治天下的需要。

第四

从汉至明清两千多年来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中国文化是以祖立族、以祖立国、以祖治天下、以祖治国。中国治道阴阳,而成文化。中国的阴阳文化,始于伏羲,始于伏羲八卦,伏羲以卦治天下,中国从母系社会走入父系社会,中国方有文化,升起了远古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在中国遥远历史长河的记忆里,一直把伏羲、八卦、中国始祖联成一个整体系统,作为中国的滥觞,也是中华文明的滥觞。

伏羲八卦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始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看到八卦就让人忆起伏羲揭示的阴阳文化。宇宙是阴阳的宇宙,阴阳变化运转着宇宙日月星辰;人是阴阳的人,人世间是阴阳的人世间,阴阳运转着“天下”东西方。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东方为阳,有一个古老的太皞氏族,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是鸟的图腾,信仰太阳鸟,源于宛丘至泰山一带;西方为阴,有一个古老的伏羲氏族,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信仰蛇,西北的古成纪是伏羲氏族的发源地。

中国文字始于符号,至甲骨文、金文、今文字,其本质基本不变,反映了符号到文字文明进程的本质。伏羲的“伏”字,左“人”右“犬”,其本意一是人兽同伍,二延伸意是征伏。“羲”者,从羊,与畜牧相关;从羌,西羌,西北方,西族;从戈,征服之意。伏羲者,在人兽同伍的时代,是一位降服野兽的英雄祖先。春秋战国可靠的文字记载,也说明伏羲时代是畜牧狩猎时代。

宇宙规律说明万物像左右眼睛一样的对偶存在,在古中国的“天下”东方,有一个与伏羲同时代的东方太皞氏族,形成东西阴阳对偶。太皞者,“太”者,极,大;“皞”,从白,左白右白,光彩夺目;从木,木在东方;“太”与“泰”通,泰山周围就是太皞氏族的发源地,太皞是东方崇拜太阳的氏族。皞与昊相通相假,太皞就是太昊。《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皞之墟也。” 

在中国远古时代,伏羲始画八卦,发明了网,迅速沿黄河向东发展,与太昊融合,太昊、伏羲完成了东西两族的第一次远古氏族大融合,其部落联盟酋长称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统一了天下部落,以卦治天下,《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蛇是伏羲氏的图腾,鸟——凤凰是太昊的图腾。龙,是太昊伏羲的信仰,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共同信仰。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图腾。”“龙身是蛇,龙足是鸟,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部落图腾团族,接受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鱼的鳞和须等,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天下各式各样的部落有着各式各样的图腾,超越了血缘,凡是归顺太昊伏羲的部落,他们都承认太昊伏羲是他们的祖先,他们都是龙的子孙。这就是说中国龙的始祖太昊伏羲既有血缘理念,又有文化理念,有着天下大统一的文明理念。所以,中国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形成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始祖——太昊伏羲,太昊伏羲成为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的共同祖先。章太炎在《  书•序种姓第十七》说:“懿亦建国大陆之上,广员万里,黔首浩穰,其始故不一族,太昊以降,力政经营,使姓合齐,以遵率王道者数矣。文字政教统一,其姓异者终且醇化,是故淳维姜(羌)戎。”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中华文化缘。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后来称陈,又称淮阳。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中国古地理图序言》中说:“在三亿五千万年前,东方还是一片大海的情况下,已形成了淮阳古陆。”淮阳在大陆架上,至距今一万年前古有宛丘,中国远古第一个原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

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考古资料说明在东夷区域辽宁查海距今8000年的龙,证明在太昊伏羲氏距今8000年的历史,相继出土的距今7000年、6000年、5000年、4000年的龙,说明了太昊伏羲氏族连续存在的事实。距今7800年~9000年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文化遗存占卜器具与“昊”字符号的出土,证明太昊伏羲与伏羲八卦的历史存在,若以中国龙为标记,根据辽宁查海龙的断代,太昊伏羲氏与太昊伏羲氏时代早期距今8000年。

8000年过去后的今世,伏羲故里天水秦城区有伏羲庙,主体建筑称“太昊宫”;伏羲故都淮阳有太昊陵,主体建筑统天殿里祭的是手托八卦的伏羲,更是太昊伏羲氏大融合历史记忆的佐证。

太昊伏羲氏族以上帝信仰、太阳信仰、中国龙信仰为标志的氏族信仰,以伏羲八卦为文化的文化标志,是中国本源氏族的标志。太昊伏羲氏族是中国的起点,是中华民族的起点,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太昊伏羲氏是中国文明史的坐标。

1.决定了中国始祖:中国始祖是太昊伏羲,故有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国语》里记载的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共祖的延续,决定中国始祖大统一、中华民族大统一、中国疆域大统一。

2.决定了中国信仰:上帝信仰、中国龙信仰、太阳信仰,决定了中国信仰大统一;

3.决定了中国文化:伏羲八卦、《连山》《归藏》《周易》的民族文化延续,决定了中国文化持续大统一。

太昊伏羲氏时代3000年结束后,炎帝神农氏继太昊伏羲氏而王,在太昊伏羲氏都上建都曰“陈”,“陈”者,旧也。各家史书皆是这样记载(至今淮阳有神农五谷台),《史记集注》记载“陈有神农井”。

源于西北的黄帝出于少典氏族,其实,也是太昊伏羲氏时代的氏族,从族源上也同出一源。黄帝轩辕氏族作为西方氏族的代表崛起于姬水流域,在炎帝神农氏末期,史界共识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轩辕氏与炎神农氏争天下,这就是史籍记载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盐铁论·结和篇》记载:“黄帝战涿鹿,杀二皞、蚩尤而为帝。”这里说明两个问题:

1.“二皞”指的太昊伏羲氏族后裔、少昊金天氏族,同时说明蚩尤也是太昊伏羲氏族。

2.炎黄时代距今太昊伏羲时代已3000年之久,这个历史时期,东方太昊伏羲氏族由盛而衰 ,在西方根于伏羲氏族的黄帝轩辕氏由弱而强大起来,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远古中国东西这个氏族对偶存在的主体,在运转着古老中国的“天下”。

3.据可靠的历史文献可知,太昊伏羲氏拥有伏羲八卦,是一个天道、规律治天下的氏族,蚩尤时代已出现青铜器,先于华夏黄帝轩辕氏族。

4.“涿鹿之战”之后,黄帝轩辕氏代表的华夏氏族经过残酷的较量,摧毁了太昊伏羲氏的主体力量而得天下,杀了蚩尤。先者强,强者衰;后者弱,弱者强;代表西方的华夏黄帝轩辕氏族得天下,代表东方的太昊伏羲氏族退位。

5.太昊伏羲氏族一部分留在东方,一部分越过洞庭湖到达南方,成为百越南蛮;一部分移居北方,成为匈奴蒙古北狄;一部分发展到西方,成为吐番藏族西戎。华夏族把太昊伏羲氏族称为夷、戎、蛮、狄,或总称夷,至有九夷之谓。所以《管子》《国语》有“五方之民”之谓。

6.东西族在中国远古史上阴阳对偶存在,有对立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有统一,也有分裂,对偶的存在如太阳之升,没有不落的太阳。有兴盛的时候,有衰亡的时候,东西族历史上在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阴阳更替中前进,远古时代没有形成国家而是争“天下”,东西族之争,是中国远古历史前进的动力。不仅是矛盾与斗争,千人、万人同卷入战争解决天下争端,这是历史之必然,规律之必然,否则历史就不前进了。

7.伏羲八卦揭示了宇宙天道,揭示了规律,占卜就是应用八卦的体现,可以问天、问上帝、问牧事、问农事,决诸疑。华夏西族的远祖也是伏羲,东西族都拥有相同的伏羲八卦文化,都信仰上帝,因之都追求天下大统一。

太昊伏羲氏族以上帝信仰、太阳信仰、中国龙信仰为标志的氏族信仰,以伏羲八卦为文化的文化标志,是中国本源氏族的标志。太昊伏羲氏族是中国的起点,是中华民族的起点,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太昊伏羲氏是中国文明史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