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中华文明的淮阳第一人

2016-10-21 16:49:16  122

 守望中华文明的淮阳第一人
            ——为杨复竣先生《中华文化说什么》等四部新著而序


    周宜兴 “长期从事中国远古史与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中华始祖太昊——中国远古文明探源》等30余种专著,文字逾千万。数十年偏于一隅,默默耕耘。数十年对中国神话学的深情守望,他以厚重而深渊的知识为基础,以敏锐的才思做后盾,以对中国远古神话热爱为动力,成为有质量的高产学者,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良心与学术良心”,这是河南省金鼎奖对杨复竣先生的颁奖词,他是受之无愧的。
    杨复竣先生是河南淮阳人,是著名的伏羲文化专家。我是甘肃天水人。天水与淮阳,一个是伏羲故里,一个是伏羲故都。杨先生与我因伏羲文化的研究而相识、相知。2009年10月,在“2009·伏羲文化北京论坛”会上,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学派”否定伏羲说了“不”,并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正名,把伏羲从神话传说的殿堂迎到上古史的真实中来。我知道,杨先生为收集、整理、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打拼了半个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杨先生厚积薄发,连连写作并出版了三十多部关于始祖伏羲与中华文明的专著,将要出版的《中国文化说什么》《中华伏羲说什么》《中国龙说什么》《伏羲故都说什么》更是他古稀之年的力作。就出版这四部书的事,他曾对我写道:“咬着牙要上,这是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我已七十岁了,仍无冬无夏,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工作,我们做什么?继承中国,继承中国文化,继承中华文明,为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正名,为中国文化正名,……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吧!这与你是通心的。”这就是杨复竣先生的中国梦,他为他的中国梦,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老骥伏枥,他会继续奋斗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考古工作发展很快,“满天星斗,遍地开花”的新石器遗址相继发现,今人对中国的上古史,有了比古人更多的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绝不是五千年可以封顶的,于是有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提出。依据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和当地伏羲文化遗存,二者在时间与空间的重叠,2007年我曾在第十届第五次全国政协会上提出了中华文明8000年的观点,至今已得到民间众多人士的认同,当然尚需艰苦卓绝的考古科学的论证。著名人类与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世纪末,曾对中华民族的起源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论点。他认为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经有多元文化在中国大地出现,这些多元文化在后来几千年的“你来我往”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一体,这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之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之一。杨复竣先生的四部新书,正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之根的力著。
    汉民族的文化是在夏商周时期于中原大地渐次发展形成的。它是由夏之《连山》、商之《归藏》、周之《周易》一路发展而来,在春秋时期形成了以《易经》为首的诸子百家学说。主导中国思想数千年的儒、道之学,都源于《周易》。人们通常把汉民族的文化称为华夏文化。那么产生华夏文化的《连山》、《归藏》、《周易》的源头又在哪里?那就是伏羲所画“先天八卦”,这就是杨复竣先生与我一再著书为之呐喊的由来。在伏羲之前,我们的祖先用实物记事来传承他们的文化,所传结绳记事只是实物记事的一种。河图、洛书可能就是上古先哲们,用黑白石子摆出的,对日月星辰运转和天气变化节律认知的记事。伏羲的伟大功绩是“一画开天”而“肇启文明”。伏羲用划痕符号创造了书契,书契实际上就是一种“示意文字”,用文字取代结绳为主的实物记事,从而把先民带进了文明时代。文明肇启之初,伏羲创造了什么?这是杨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回答的问题。
    伏羲以他的智慧,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创造了“先天八卦”,引导先民认知并适应自然法则,从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是对宇宙天体与大气天体运行节律的认识与适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类万物之情,则是伏羲用六十四卦的卦象,来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抽象特征,教会先民归纳、分类事物共性的思维能力,指导部族先民趋利避害、发展壮大。伏羲揭示了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二元构成的本质。伏羲认为阴与阳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交合、相互依存,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一切物质(包括微粒子)、一切生命都是阴阳交合而产生的(这已经被近代科学的众多成果一再证实)。阴阳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伏羲用“太极图”展示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今天的中华民族,正是沿着8000年前伏羲所创造的文明一路走来的。
    杨复竣先生与河南的伏羲文化学者所认定的“太昊伏羲都宛丘”(今淮阳)所处时间是8000年前,这与天水学者的认同一致。大地湾考古最新成果证实,8000年前大地湾为核心的地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这就为伏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伏羲部族是沿渭河而下到达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广袤地域,向散布在这些地域的众多部落传授文明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甚或在东北等地都有伏羲的遗址与传说的由来,说明在8000年到6000年的上古时期,伏羲部族从成纪出发,遍访了上述广大地域,传授了他创造的文明,最终在宛丘建都。这些关于伏羲的上古历史的情景,在杨复竣先生的著作中都能读到精彩的片断。凡是追寻中华文明的人,都可能在杨复竣先生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2014年11月14日·兰州
(作者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