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祖先曰庙:太昊伏羲庙

2016-12-14 17:18:50  100

“庙”是中国人的创造,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只有东方有“庙”,西方没有。“庙”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追溯“庙”的源头就会明白立“庙”之必须,不是偶然的了。汉代许慎《说文》释“祭”曰:“祭,祭祀也。”段玉裁注曰:“统其言,则祭祀无别也。”“祖,宗庙也。”“庙”,古人称祖先谓之“宗庙”,所以“庙”即是“祖先”的本意,直到汉代还是这样对“庙”进行解释。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庙,本乎祭祀。祭祀者,祭,孝祖曰祭,祀,敬天曰祀。所以祭祀的核心就是敬祖孝祖。始祖,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祖宗,这是统一宗族成员信仰,统一宗族成员思想的大策,体现了宗族血缘,体现了“宗教”——族内一宗,体现了同一个根。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历代“百善孝为先”,把孝视为中国人最高道德行为规范,“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对已故的祖先仍旧视为如同还在世一样行孝道,且把祖先称为“庙”而崇拜,以期得到护佑。

因此,“庙”的古义是民族的“祖先”。“祖先”,顾名思义,一“祖”二“先”,二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先祖”,即第一个称祖的人。一族有祖,一家有祖,一国有祖,这是说的范围区域,二是时间早晚的区别。我们把一个民族的祖先称为“祖先”即“始祖”,而把“祖先”之后称为“次祖”。如太昊伏羲是中国始祖,炎黄则为中国次祖,其后裔祖次之,这棵大树“枝杈”上的第一人称为“宗祖”。 譬如“王”姓,其第一个得王姓的祖先,便是“王“姓的祖先,在“枝杈”头上的不称祖先,称“宗祖”,反过来,又称“祖宗”。所以说“祖先”与“宗祖”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绝对不能混淆。

“中国人祖”就是“中国始祖”,中国人的祖先是谁?孔子在《易经·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牺氏”说的就是伏羲,伏羲是“百王之先”。古时,一没有“皇”,二没有“帝”,推翻殷纣王的周武王还是“王”。称“皇帝”始于秦始皇。那么孔子说伏羲是“百王之先”,有这样几条依据:1.历史最悠久;2.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3.第一个得姓的祖先;4.“天下”即“古中国”各族人民普遍承认伏羲是自己的民族祖先。孔子之所以把伏羲定为“百王之先”,将其列于炎帝、黄帝之前,是因为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伏羲先于炎、黄二帝。伏羲“始画八卦”,在中国历史上,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支撑了中国历史,支撑了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伏羲结网罟,制嫁娶,正姓氏,自姓为风,中国自此有姓开辟了中国姓氏的先河,是万姓的得姓之祖。伏羲以龙纪官,中国远古各王自炎帝以降都是龙的子孙,所以孔子视伏羲为“百王之先”——中国人祖先、中国始祖,又称“中国人祖”,民间俗称“人祖爷”。

经过历史的筛选,中国历史最悠久、对中国贡献最大、影响中国人最深,称得起中国人祖先的有三人,这就是“三皇五帝”的“三皇”。

关于“三皇”之说,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多不齐整,有八种说法:第一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第二说:《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等,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第三说:《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第四说:《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第五说:《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第六说:《尚书·序》《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第七说:《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第八说:《绎史》引《三坟》称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轩辕氏为地皇。“三皇”有八种说法,可以看出伏羲其本上排在“三皇”之首位,所以谓伏羲“三皇之首”。这是中国历史的定位,是中国人祖先、中国始祖的定位。

“祖先”说的是一般的先祖概念,“始祖”与“宗祖”有着严格的区别,“始祖”是民族开始的第一人,而“宗祖”是“始祖”的血脉后裔,所以“始祖”在前,“宗祖”在后。我们称伏羲为“中国始祖”或“中华始祖”,把炎帝、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民族始祖”,不论“人文初祖”,不论“宗祖”,后世子孙恭祭都称之谓“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