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中国文明经典

2016-12-14 17:27:06  41

我们从上一节可知,在中国远古时代,随着历史的前进,龙的子孙在伏羲故都以各种形式祭祀自己的祖先伏羲,渐渐地“坟”出现了。由地下之“墓”到地上之“坟”的演变,从看不见到看得见,这是中国古葬制的重要变化,这是中国人文明的标志,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屈原《九章·哀郢》说:“登大坟以远望兮。”《礼记·檀弓》说:“古者墓而不坟。”前者的“坟”指的是大土堆,后者的“坟”指古人的葬俗发生了变化,就是掩埋,在茔地上出现了土堆,称之为 “坟”。《易经·系辞下》中说的“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指的是黄帝。相传,在黄帝之前,没有棺椁,到了黄帝时代,方兴棺椁。人死了,放入棺椁以葬。由于棺椁本身的容量,墓穴的土突出地面成为了土堆,称“坟”,从此,人逝世后方兴土葬的“坟”。遂之,“坟”便成了祭奠的标志。

“坟”字也是象意字,古人认为以“坟墓”葬人,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所以“坟”字一边是“土”,一边是“文”,二者合一为“坟墓”之“坟”。这就是说,有棺椁方有“坟”的隆起,方为“坟”的肇始,方为人类文明葬俗之始。

“坟”的出现,显然是在“墓”之后,即在茔地的地面上已经有了祭奠的标志,这就是那个高于地面的土堆,称之为“坟”。《论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中庸》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奠伏羲及先人是非常严肃与虔诚的事情。人死了,如同对待生人一样;对待死者,不在人世间了,如同在人世间一样,而当成神一样对待。如果不虔诚,那简直如同不祭奠。

在古中国的大地上,西龙东凤融合之后的太昊伏羲龙族,从太昊伏羲到炎帝、黄帝以降等中国古史帝王都是龙的崇拜,这是一个主导中国历史的强大氏族,在中国远古史上影响深远。

当葬俗发生变化时,即当历史发展到有“坟”的时代,龙的子孙不忘自己的祖先,不会绝祀自己的祖先。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载体,这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与本质。

龙族后裔仍旧会如伏羲生前一样崇拜伏羲,对待逝世几千年后的祖先仍旧视如在世,这样的观念是非常牢固的。

只要有龙氏族存在,龙族后裔就会祭祀自己的祖先、敬重自己的祖先、崇尚自己的祖先,筑建“太昊伏羲坟”——“人祖坟”来祭祀伏羲。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上帝祖先”的护佑,而且表现了龙民族的美德与尊严,用这种形式来团结龙民族,增强龙民族的凝聚力,增强龙民族的力量,以利于龙民族在大千世界的生存。于是乎,“太昊伏羲坟”——“人祖坟”就成为了龙的子孙祭奠伏羲的象征。

从伏羲时代“土葬”的“墓”至“坟墓葬”的“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间的历史距离就是伏羲时代到黄帝时代的历史空间。从黄帝时代“易之棺椁”,“人祖坟”就已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屹立于伏羲故都宛丘了。从上述我们可知,“伏羲墓”是祭祀伏羲标志。

历史在发展前进,随着历史的进程,当人世间“坟墓”出现的时侯,龙的子孙为了祭奠伏羲,墓葬建坟丘,即“封土为坟”,便于拜祭与纪念,突出祭奠标志,在“伏羲墓”上耸立了大于一般坟墓的“坟”,人仍习惯称其“伏羲墓”,或称“伏羲坟”。前原后继,一下一上,“墓”与“坟”合称“坟墓”。显然,“人祖坟”从黄帝时代始称,它在龙的子孙心目中是高大的,高大到什么程度?是龙的子孙崇拜的程度,以能够保佑人类的繁衍生息。

《诗经·小雅·苕之华》有“牂羊坟首”之说,这里的“坟”是“大”的意思,所以,“坟”字的含义,后来演变成伟大的经典。例如《三坟》与《三坟五典》,相传《三坟》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三皇的著作,《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著作,可见“坟”之“大”了。但在历史的进程中,随时间的流逝,不少“坟”也消失了,夷为平地,“人祖坟”则不然。龙裔对自己的始祖“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人祖坟”仍巍峨耸立,好像我们的祖先在向后人诉说着伏羲曾经写下的辉煌史迹,诉说着曾经有过的千古璀璨的功业。

在中国历史上,龙的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民族。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只要龙的民族存在,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就会有伏羲事迹的流传。只要伏羲流传,就有龙的崇拜流传,伏羲永远活在龙的子孙心里,“人祖坟”不会在历史风雨中湮没。族在祖坟在,族亡祖坟灭。

在中国历史上,龙族一代又一代地继往开来,伴随着龙族的存在,“人祖坟”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龙的子孙也一代接一代地亲昵地称呼自己民族的祖坟为“人祖坟”。

“人祖坟”已成为中国人文明的经典、规范中国社会基础的纲常秩序、中国人生生不息的道德规范、历代中国人的经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