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众妙之门--《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2012-7-21 16:00:46  2360

 

推开众妙之门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张宇

 

 

 

一.守望蓍草园的老人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河南省的淮阳县位于豫东平原,属于淮河流域,县城旁边就有一万多亩大的湖水。这里的土地肥沃,空气湿润,风景秀丽,在我们国家北方普遍干燥的内陆大地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罕见。淮阳这地方呢,虽然在我们国家近当代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名望,自然也谈不到发生影响,虽然现在还属于县级编制,但是在遥远的遥远的古时候,在我们中国远古的历史上,却是第一个闻名天下的都城。因为我们中国人祖伏羲爷曾经在这里统一天下,建造都城,成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伏羲爷爷死后呢,也埋葬在这里,后代人为了记念他,就为他不断地修建墓园,也就是如今闻名天下的太昊陵。这样一来,因为中国人祖伏羲,由于太昊陵的缘故,淮阳虽然是县级城市,在我们国家也应该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了。

每年四方八面海外海内的人们到淮阳来呢,虽然也可以坐船荡漾湖水,也可以欣赏美丽的荷花,主要的还是来拜太昊陵,来给伏羲爷烧香磕头。现在这太昊陵呢,属于明代建筑风格,由于是明代皇帝朱元璋重新建造的,就显得非常浑宏博大精深。但是,真正吸引人们的也主要是三个人文景观:一是伏羲墓;二是伏羲当初画八卦的八卦台;三是陵墓后边的蓍草园。不过另外呢,还有一个老人,特别受到人们的尊敬。这老人一生守护着这蓍草园,在这蓍草园旁边走来走去了一辈子,研究伏羲,参习八卦,研究《周易》,最终修成了正果,现在应该说已经修为到国学大师的境界了。

这个老人叫杨复竣。

于是,如今的淮阳就拥有了两座明显的人文标志:古有伏羲,今有杨复竣。

说伏羲大家都知道,那是中国人祖。但是,这个杨复竣他是何许人也呢?我先这么说吧,这人现在还活着,还在著书立说,以研究伏羲和《周易》为主,先后相继有700万字历史文化的著作问世哪!我这么一说,很吓人吧?不过呢,由于他本人长得人高马大,只能够算著作等腰耶。

不过呢,换句话说,像杨复竣这种老家伙老不死的老人,我想在全国各地大概还有很多。如果轻轻人肉搜索一下,全国各地几乎每个县都会有一两个吗?这种人大都贴邮票一样一辈子生活在县里,要么文学创作,要么摆弄书画和民间文化?或者去钻研考古?这些人应该算是,县里边的学问家。如果混得好呢,就当文化馆长或者图书馆长或者文管会主任?很少有人能当到文化局长的,因为一当局长就进入了官场,就不会再关心学问了。

官场的人大都不学无术,不是不学是没有闲功夫也没有闲的心情学。自古官场就是战场就是名利场,只要走进去就身不由已,玩得是输赢,关心的是死活。官场水深,一个人如果脸皮不够厚心肠不够狠,千万别去官场丢人现眼。

就我的了解,这杨复竣最初是学习小说创作的,也发表了不少作品,加入过省里的作家协会。在小小的县城,因为是作家嘛,早已经弄成了文化名人。为什么后来就改行了?我估计他可能很快就发现了,作家这一行不养人的,再往上走残酷无情,和读者混个脸熟可以,很难有大的成就。他是一个聪明人,及时发现在文学创作领域摆弄不出大名堂,就慢慢转向研究历史文化。再有一个主要因素,生在淮阳,守着太昊陵,6000多年前伏羲爷就在这里画八卦,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太多,特别诱惑文化人。于是,一不小心,杨复竣就这样走进了历史深处,痴迷起来,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头。等到几十年后,我到淮阳瞻仰他老人家的时候,他早已经修成了正果,基本上已经把自己摆弄成神仙了。

但是,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像杨复竣这种老家伙,如果不开口说话,看上去和老农民没什么两样。但是,只要一开口说话呢,就显出与众不同来了。由于走的地方也多,我发现他们这些人大都看不惯当下的社会风气,跟不上时代潮流,在他们眼里好像永远今不如昔耶。但是批评起来呢,语言大都并不激烈,也不会针对任何具体人,他们犯不上得罪谁,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生活态度罢。

没吃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这很正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再说我们基层县里的各级领导干部呢,大都把这些人当花瓶摆,弄个政协委员放那儿,开大会时候偶尔也宠幸一下子,手伸出去让他们随便握握,再随便说两句好听活就把这些老家伙挠痒了。自己真有什么不懂得呢,暗地里也可以悄悄请教一下,就当翻《康熙字典》。大多数岁月并不需要搭理他们,主要是想不起来,像皇帝凉在后宫的妃子,把他们长期窖藏在生活深处。

请注意,这个社会背景显得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领导能够长期不重视,恰恰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方法。

杨复竣大约就算这类人吗?为什么是大约?因为这类人别看很多,也有很大的区别。别看他们大都像模像样在当地以文化名人自居,其实大都也只是熟悉一些传统文化的皮毛,或者只是熟悉本地的一些人文典故和民间传说,这类人中真正钻研学问并且有见识的人,也极少极少。

这大约也是规律,真正优秀杰出的人,在哪一行都不多见。

古来读书人多,老子孔子并不很多。

杨复竣大约是极少极少数里的一个,如果以杨复竣现在的学问和见识,别说进入省城研究院所,就是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能够登堂入室的国学大家。然而他呢,却一直生活在淮阳县的民间世俗里。这就是时代不同了,一个人不善于推销自己,他自己不找人走门子去奋斗,就没有人来为他垫资广告费,于是好像上边的研究机构,从来也没有人想到过,来请他出山。

这好像很自然,从古到今都一样,关心什么就得到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名利是名利人的通行证,学问是学问人的墓志铭。

忽然想,我把杨复竣看成国学大家,这一下是不是把杨复竣说得太家伙了?又一想家伙就家伙吧,反正我的见识也浅,这年头到处碰见文化商人和文化产品,很难看得见纯粹的文化人。好不容易捡漏见到一个真家伙,如果吹破一两个猪尿泡,别人也应该能够理解和原谅。

话说杨复竣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却慈眉善目,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行为举止已经略显笨拙,外表看去比实际年龄还要老迈一些。看上去如同一个老和尚,或者一尊活菩萨?说起话来也慢慢腾腾的不慌不忙,说的人虽然不着急,听的人却很紧张。因为他浓重的地方话里,还夹杂着许多淮阳的方言需要猜测。记得第一次在淮阳的龙湖旁边,听他讲伏羲和《周易》和三皇五帝,然后忽然就送出来一串警句:咱们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阴阳谐调和顺其自然。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研究自然征服自然。东方文化和大自然是和谐关系,西方文化和大自然是敌对关系。

这串话让我心里一惊,马上就掂着了他的份量。后来闲聊起来,由于他还是什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秘书长,有朋友就说请他算卦。我记得他的表情忽然就严肃起来,慢悠悠地说:我从不给人算卦,算卦可以说也算是《周易》的范畴,但是算卦不能够等同于《周易》。大概他觉得自己的话语生硬了,就接着解释说:算卦虽然是旁门左道,但是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就读书人说呢,如果实在没有出息,做不了正经学问,干不了正经事,算卦也算伏羲爷赏赐给的一个饭碗吧。后来他就笑着说:你看算卦的那些人,有几个喜欢给穷人算的?不是侍候有钱人,就是忽弄当官的,为的还是钱。如果真有大本事,怎么不先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这些话语虽然不多,让我从此对杨复竣刮目相看,心想这老家伙真是了不得。身居淮阳小县,在理论上居然摸索到东西方文化比较理论领域的前沿阵地了。就《周易》的研究,也早就越过世俗社会的皮毛,直奔哲学研究的本质了。于是,我开始喜欢他,这后来我就和杨复竣熟悉起来,见面和他说话,并且读他的书,慢慢对他加深着了解和理解。

先是欣赏他的生活态度。他一辈子生活在淮阳,几十年来一直不离太昊陵,守着伏羲的陵墓,傍着蓍草园,饱读史书,年年月月浸染在八卦里……

但是我想,有谁知道他最初的对于名利对于世俗生活的内心的种种抗争呢?他的内心世界经历过多少的坎坷和痛苦?然后也大概是并无路可走和别无选择之后,才能够慢慢地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我猜想过,也就是大约中年以后,他才从不自觉到自觉自愿享受起寂寞和孤独。然后慢慢进入化境,再也不食人间烟火,从此腌咸萝卜一样腌泡在历史文化的老缸里。

这也是一种人生。

或者说这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说是杨复竣选择了历史文化,不如说是历史文化选择了杨复竣。

回想古来圣贤莫不如此,没有谁生来就想去当圣贤的,谁也经受不了幸福生活的考验。走出人间烟火那也是一种偶然和缘分,从自觉到觉人,才进入使命和必然。

什么是圣人?其实说穿说白了,也就是人世间那些剩余的人。

在世俗幸福生活中怎么也找不到位置,走投无路最终被世俗生活排挤出来,跌破出人间幸福生活的深渊从此飘扬在形而上天空的剩人,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圣人吗?

再是我非常敬佩杨复竣的学问。老实说别说让我们自己去写了,能够认真从头到尾读完杨复竣700多万字的著作,也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杨复竣的著作,从人类起源到如今,牢牢地站稳着我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立场,并且不断穿插着对于西方文化相对应的介绍和评点,可以说方方面面合纵连横角角落落根根梢梢应有尽有。有时候读杨复竣,读着读着会合上书本,去想杨复竣本人,如同看着一棵参天大树!然后我再去想滋养这棵大树的大地,去想杨复竣的阅读量,我就想这得需要这老家伙读多少书啊!就阅读量比较,我想老子孔子也不过如此。再去想他的花白头发和老花眼睛,怎不叫人对这老家伙肃然起敬?

完全可以这么说,杨复竣的著作,也是普及版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啊,真的要感谢淮阳,能够帮助成就中国人祖伏羲6000多年后,又为我们培养出了杨复竣这等人物!

开个玩笑吧,偶尔去想杨复竣的意象,我有时候就觉得是不是伏羲爷当年放养在龙湖里的一只老白龟转世脱生的呢?

今后就叫他白龟精吧。

 

二.猜测伏羲和女娲

 

有时候学习也是一种缘分。在读杨复竣之前呢,那时候我已经写完长篇小说《足球门》,在家闲读《周易》和《老子》。在这之前,虽然我一直喜欢《周易》和《老子》,也只是读得片片断断零零碎碎,从来没有系统地阅读和研究过。我一直想找一个整块时间啃一啃。而且完全没有目的,没有准备当学问家,也没有准备上百家讲坛演出,仅仅出于喜欢。但是,我的古汉语水平比较低,我哪能读懂《周易》呢?于是我只能够从读孔子的易大传开始,一点点去读别人对于《周易》的解释。

我的心得体会是,读《周易》如同读经拜佛,是一个渐进渐悟的过程。也如同登山,一步一步向上走,一步一层景,峥嵘登不尽。但是,欲速则不达,一点着急不得。

我发现自古以来呢,对于《周易》的诸多解释虽然多如牛毛,却一直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偏重哲学研究的;一是偏重占卜意味的。我因为喜欢哲学解释,古人的解释我自然喜欢读孔子。今人的解释呢,翻来翻去,我喜欢读金景芳教授。我也曾经看过南怀谨等人的著作,虽然也听朋友说好,却如同不同香型的酒,对不上口感。也曾经看于丹解释《论语》,固然浅显易懂,怎奈读起来像喝兑多了水的酒,走淡了许多味道,怎么读也找不到感觉。

再说读《老子》呢,虽然能够看懂《道德经》的字面,也只是在字面上打滑,读不出深意,自然也需要读别人的解释来帮助。读罢古人读今人,我喜欢王蒙的《老子的帮助》。这可能是我和王蒙相熟,读起来倍感亲切。他解释《老子》,不但是浅显易懂了,味道也浓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好像他往酒里兑的不是水,是中药和眼泪。因为几十年在文坛混,我曾经自称是王蒙的学生。王蒙是当今天下的大才子,敢自称王蒙的学生,也是需要勇气和厚脸皮的。我这个学生呢,去看老师不多。因为王蒙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去看他的成本很高,也只能主要看他的书。再说我称他老师也是一厢情愿,他并没有认真认可过。当然其实认谁为师,认可与否并不重要。我学习你的学问,并不需要你的同意和批准。更不犯什么社会大法。我在这里絮叨这些,主要是说我在读杨复竣之前呢,正好做了一些功课,不然忽然让我去读杨复竣,也不可能读懂。

我发现在杨复竣的所有著作里,研究伏羲和《周易》是他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结构和梳理,或者是解释?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点放射开来的。大量的集中阅读,从《周易》、《老子》到杨复竣,使我对伏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开始尝试着对伏羲留下的历史痕迹和史学脉络,进行全面地梳理。

好像在梳理之前,应该先交待一下我依赖的历史文化的理论背景。我是一个小说家,没有多少史学知识基础,只是大概记得历史文化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结构或者组成起来?一是神话传说;二是确凿的文字记载;三是后人的考古发现的证明。我也曾经听说最早相传的文化西来说,也曾经听说后来被考古发现不断证明的文化不是西来说等等吧……

我比较支持历史文化的起源应该在我们国家黄河、长江等等流域的大河文化的遍地开花的说法,然后才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好了,还是回头只说伏羲吧。如果按照史学家们大致认同的观点,大约7500年到8000年前吗?伏羲应该出生在甘肃的天水。然后开始带领他的部落东移,陕西的半坡和河南的仰韶出土的陶器,是他们留下的文化痕迹吗?接着中年时候到了河北的新乐,也有伏羲台遗迹为证。然后大概经过选择,再回归到中原,在河南的淮阳定居下来,开始画八卦开始建造都城。并且,伏羲死后也埋葬在淮阳,有伏羲的陵墓为证。这一些粗略的梳理大都来自众多史学名典,这在近年也大概没有什么争议了。另外按照史学家们的说法,淮阳的历史文化大约应该在5000年到6500年之间吗?大致应该是这样,史学上的考证一向争论很多,没有哪一个敢把时间说的很精确,也只能是大致认同了?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伏羲从出生到死亡,要活1500岁到2000岁以上?对于一个真实的生命来说,这可能吗?好像自古以来没有人愿意怀疑这些,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问题是存在的。那么我在这里能不能怀疑怀疑?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伏羲这个人呢?

或者伏羲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头领的称喟?

或者这个伟大的部落头领一代一代都叫作伏羲?

或者后世人传来传去到最后只记住了伏羲这一个人,而忘却了他的一代代的继任者们?

我想这都是有可能的。为了猜测的需要,我能不能大胆地比喻一下?如果2000年后中国历史传说起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只记得毛泽东一个人?共产党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就是共产党?或者把共产党当作成一个人来记念连毛泽东也忘却了?大概有这种可能性。

这就明白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奇怪,我们的历史太悠久太悠久了,悠久到实在是不好记忆的程度。于是,就出现了后世人,最终选择记忆历史的一些特别方法了?可能比较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神话故事记忆法,就是最简单最方便的记忆方法了。或者也正是依靠这简便的记忆方法的传承,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才没有断挡哩。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后世人研究历史却是需要认真态度的。起码,这就给了我们后人猜测历史真相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张开联想的翅膀,开始猜测一下伏羲的历史真相如何?

试想在几千年以前,伏羲显然是一个伟大的原始部落,从我们国家的西部出发,大致沿着黄河,从西向东,边走边对别的原始部落,进行着文化交流和兼并和整合吗?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后来兼并东夷的太昊和少昊吧?这大概不是忽悠,史书上也多次记载伏羲统一东夷部落的基本过程哩。伏羲在淮阳的陵墓就叫太昊陵,并不是叫伏羲陵,由此可见原始部落融合以后的特别文化现象,是确实成立存在的呢。

如果我这个猜测的思路能够容忍,那么我们就可以先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伏羲应该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文明时代!

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前行,去联想生活在伏羲时代的人们,部落与部落之间先是经历过长期的战争,不断进行着互相兼并和融合的过程……同时呢,人们已经广泛的对天地和大自然发生了兴趣,由于出于生存的迫切需要,自觉研究自然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有我们国家现在不断发现的多处的山体岩画为证,那时候的人们到处都在探索和寻找自然的秘密和把握自然的规律,不断地用图象来描绘,不断地用数字来计算,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在都城淮阳画出了八卦。

这样八卦就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伟大的研究成果!

从此,人们揭开了自然的秘密!

当然,这个伟大的功劳要被后人记述下来,自然要记述在伏羲的名下了。于是乎?传说到后世和后世的后世的后世,就变成了伏羲一个人在淮阳画出了八卦。就这么回事,应该是这样,这才符合历史文化发展的逻辑性……

这样思路就清楚了,为什么我们后世人会说只有伏羲才是我们的始祖?其实早在伏羲之前,还有巢氏呀遂氏呀许多先祖嘛。这是因为伏羲是人类父系时代开始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伏羲时代是人类父系时代的源头,从伏羲时代开始,历史文化这才结束了旧有的长期的母系文明时代,进入了新的父系的文明时代!

说到这里,不得不转折了,因为既然伏羲的文化背景是旧有的母系文明时代,那就不得不谈到女娲了……

我想如果按照猜测伏羲的方法,我们来猜测女娲呢?我们就会轻易想到,女娲也不会是哪一个具体的女人了,从母系文明时代的部落首领出发,可以说我们的祖先用女娲的形象就整整概括了整个的母系文明时代。这真是一个最最简便独特的记忆方法,从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忆时间和事情,发展到只用一个女人的形象,便来记忆一个母系文明的时代!

然后呢,接着呢,整个母系文明时代的整个内容也概括出来了,那就是女娲补天嘛!

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太美妙太浪漫了,女娲都干什么了,女娲补天了!那意思告诉后人,如果没有女娲补天,就没有后世的我们了!

让我们的猜测继续前行,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补天的意象到底象征着涵盖着什么内容?如果我们大胆地继续猜想呢?补天就是养鸡养猪种庄稼,当然还要生孩子嘛!把原本缺少的动物和植物生产出来,以提供人们生活的需要嘛。这一些人们生存需要的动物和植物,地上没有生长那么多,上天没有多赐给我们,是我们原始社会的母系文明时代的女性们,用她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出来,补天之缺,这难道还不是补天吗?更要紧的是,女人能够把人生出来,这种生理现象和生命科学那时候又解释不了,只能够说是补天嘛!

于是,女娲补天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神话故事的创作过程大致应该是,由于时间太长太长了,长到找不到记忆时间的方法,人们就从最初的事迹累积开始慢慢走向了形象概括,最终进入了神话传说的创造。先出现一个创意,再一代人一代人去演义和补充,于是,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便整整记忆了母系文明的时代!

并且,有意思的是,这种记忆历史的方法不仅出现在东方文明,古老的西方文明也出现过这种记忆历史的方法,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就是佐证。

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拐回来了,把话题重新拉回到历史传说上来,我们就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发现在神话传说中,伏羲生活在淮阳,女娲生活在旁边不远处的西华县,时间和地点也合情合理,这是一个基本合理的故事结构。

民间传说中他们还曾经是兄妹?

然后兄妹交合,生产出人类来?

啊,多么美丽动人的传说啊!

于是,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大概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和女娲的交尾图象,一直传说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否定这些,也没有人愿意去质疑,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远祖独特的美丽动人的记忆历史的方法罢了。用形象用故事用神话传说记忆历史,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

但是,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后世的当代人面对历史,恐怕就要回归到科学态度上来认识了。我们在思考和推敲历史发展过程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个问题,需要从继承的神话传说类历史记忆中,猜测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走进历史的深处,才能够打捞出来历史的真实和真相。

我想在这里大胆地接着猜测女娲一下,完全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女娲是母系社会最后一个最伟大的部落,最终被伏羲和平兼并。我想那种兼并的方法方式一定是软硬兼施是完全融洽性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后来他们是兄妹的美丽传说。这个兼并过程中一定发生过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被后世人不断传颂,一直传颂成兄妹的故事结构出来。

有现成的一处典故可以让我们重新讨论,史书上说伏羲是人类制嫁娶、正姓氏的第一人,明确规定不准乱婚和乱伦的,那么他就不可能与自己的妹妹女娲结婚和交尾。这种自相矛盾的出现,大概与伏羲与女娲都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完全是后世人在传说时候把他们传来传去传接起来的。

看起来伏羲时代不仅是战争化的,更是文明化的过程。我们的先祖很早就明白了,需要武力征服,更需要文化融合,只有融合才能够发展才能够壮大起来。

 

三.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杨复竣的著作里,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他说当今天下祭祀太乱,认祖不归宗。例如:甘肃天水祭伏羲、河北新乐祭伏羲、河南淮阳祭伏羲、河北涉县祭女娲、湖北竹山祭女娲、陕西祭黄帝、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祭黄帝、湖北隋州祭炎帝、河南内黄祭颛顼帝喾、山西临汾祭帝尧、山东诸城祭帝舜、浙江绍兴祭大禹等等吧……

于是就出现了祭祀遍地开花,认祖不归宗的特殊文化现象。

如果回望中国历史各朝各代,这种现象也并不多见。

于是,杨复竣非常担心,他认为认祖一定要归宗,认祖如果不归宗,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他把这个问题看得很严重,甚至害怕引起天下大乱的程度。且不说杨复竣的顾虑是否必要,或者说是否有这么严重,他起码提出了一个话题,引起我兴趣的是,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一个人如果弄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谁,自然也就弄不清楚自己的来历。俗一点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怎么清楚自己到哪里去?但是放眼天下,就别说年轻人了,就我们50后以前的人,有几个能够说清楚自己祖先的呢?还别说,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说说这个问题还真是有意思。

现在让我们尝试着从源头开始梳理一下,如果仔细回忆一下,从各种各类的史书上的记载看,虽然说法众多,先是以巢氏、遂氏、伏羲氏为祖,大概从春秋到明清2000多年来,慢慢归宗起来,开始一直称伏羲是中国人祖,这大约是没有异议的吧?

我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远在伏羲氏之前,还有众多的先祖啊。后来我就反复想,我终于想明白了,选择从伏羲开始,尊为我们的人祖,大概是和八卦有关系的。也可以这么说,因为从伏羲开始,中国人这才有了以八卦为准确记载的文化,真正开始了我们的文化时代……

但是,再往后排列,一说三皇和五帝,说法就多起来,问题大约就出现了。但是,无论说法再多,基本上也算大同小异吧?可能也不敢这么说,有些说法与说法之间也相去很远哪。

我也只有选择了,咱们权且先认同对于历史上三皇的一种主要说法大致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选择对于五帝的一种说法也大致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

但是,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说法,如果这么认真排列出来,缺陷真的就出现了,蚩尤呢?我们的历史遗忘了蚩尤,怎么不见了蚩尤?蚩尤到哪里去了?

由于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历史上真正有记载的,也大概只有三次比较重要的建史记录:

第一次始于周代的周文王,那时候夏、商、周三代史是比较紧凑的有传承的一个早期的历史链条。于是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于是周公就建史了五经五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乐》。这恐怕算是中国的历史之根,也算是文化之根本。

第二次建史大致在春秋末年,由孔子主持整理和增删了五经,并且加上了《春秋》,这就使五经变成了六艺之书。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基石,也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第三次建史大致到了汉代?汉代兴起了建史热,并且汉代兴起了空前的《周易》热。于是,就开始重新建史,准确说应该是修史。因为这一次建史只是重新肯定了六艺之书的根本,数量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却格外提出来了《周易》,认为《周易》应该为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

你看这好像就是正经的建史了,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好像就没有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后世人修成什么就是什么了?好像是这样。

那么历史是什么?说白了历史也只是一张白纸,或者说一份草稿?是可以经常图画和修改的吗?

不过,综合这三次建史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致称伏羲为人祖,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异议。只是从伏羲往后排列,就出现了非常主观性的选择,从周公开始就省略了蚩尤。孔子也没有补充蚩尤。那么蚩尤怎么了?为什么好像从来就没有过蚩尤的历史地位呢?这是为什么?

接着再说近代史吧,大致清末民初时候,为了号召人们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有人忽然省略过伏羲,直接提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个说法逐渐扩张开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对于这个炎黄子孙的提法,鲁迅当时就批评太偏面了,鲁迅说你们提炎黄,蚩尤的子孙也没有死绝。可见鲁迅是在认真表示,自己对于炎黄提法的不同意见。但是,鲁迅的意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重视,炎黄子孙的提法还是传播起来,到如今竟然传播成了约定俗成。如今人们开口就炎黄炎黄的,别说蚩尤,连伏羲就不怎么提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一下问题就严重了。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那就是从古到今,我们立祖的立场问题,或者说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态度问题。

你看,说到这里,怎么也绕不过去了,还必须得回头说说蚩尤了。

从各种史书上的记载和综合民间的神话传说来看,对于蚩尤的说法也不统一。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大概是说炎帝神农之后,众诸侯相残,以蚩尤为暴。主要是说蚩尤与皇帝之间的战争。还有多种说法……

无论如何说,蚩尤大概是在伏羲和炎帝神农以后,和黄帝同时代的并且和黄帝齐名的部落首领了?

传说蚩尤也是一个伟大的部落,麾下有81个分支部落分布在天下各地,势力相当大。相当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只能比黄帝的部落大不会比黄帝的部落小的程度。他的都城当时设在黎阳,大致是现在的河南省的浚县,因为只有浚县现在还有黎阳的古地名遗传下来,可以佐证。如果推算一下,由于当时先人们大都喜欢选择定居中原生活的共识,并且已经成为传统习惯,蚩尤定都浚县的黎阳,也是合情合理的一种选择,并不是演义。那时候蚩尤还有一个美誉,称他为了天下的兵神。意思是说他特别能够带兵打仗。这后来就得到了证实,黄帝为了征服别的部落而统一天下,就与蚩尤屡屡决战,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到了最后一次决战,虽然终于打败蚩尤并且杀掉了蚩尤,却还在害怕蚩尤的部落复仇,黄帝只好到处张贴蚩尤的画像,来安抚蚩尤的部下,这才得于慢慢稳定了天下的局面。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蚩尤虽然死了,他那些千千万万的部落的子民们呢?让我们合理的想象一下,黄帝对于蚩尤的部落肯定是兼并了?无非是杀掉一批,收容一批。还有那些不愿归顺皇帝部落的人们呢,那就永远驱逐出中原了。那时候因为蚩尤的子民们太多,皇帝就像赶羊一样,把他们赶的四散奔逃。这一些忠诚于蚩尤的子民们,誓死不投降黄帝的部落们,逃来逃去到底要逃到哪里去?又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到了最后,为了逃避黄帝的追杀,以至于这些子民们,只好化整为零,长期散落在古代中国周围的边疆地区了。这大概不是想象,也不是推测,不少史书上也都这么记载过。

这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五方之民的说法呢?

五方是:中国(古时中原称中国)、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这些五方之民们呢,也都全部认为我们原本是一家人,实际上也就本来是一家人,因为不论哪一方,谁都共同供奉伏羲为中国人祖嘛。也就是说,说白了这五方之民中也可能有二方三方四方之民,原先都曾经在中原生活过,他们不过是蚩尤的后人,被皇帝打得四处流窜,不得不生活在边疆各地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了。

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伏羲和神农之后呢,蚩尤和黄帝一样,本来也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并且就对后人的传承和影响和规模上看,还应该是重要的祖先呢。但是,一次次的却被我们的历史忽略不计了。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疏忽和缺憾了。

历史是什么?本来应该是客观存在,只因为历史是后世的人记载的,特别是正史,更是各朝各代的史官们记载的,选择性主观性非常强,黄帝的后人不记载蚩尤,把蚩尤省略和扔掉到中国历史的外边,这就完全是可能的了。

于是,我想在这里郑重提议,怎么着也应该恢复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想如果不好弄减法,那就弄加法如何?如果我们把三皇加上四祖呢?蚩尤就应该是一祖。如果我们把五帝弄成六祖呢,蚩尤也应该是一祖。因为无论如何,从中华民族的大结构来看,蚩尤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决不能省略在历史的记忆里。

于是,在这里我们轻易就发现了,我们的传统的历史观的狭隘之处和粗糙之处,对待历史本来要客观嘛,不能够只讲胜者王冠败者贼嘛!

唉,为什么外国人一直讥笑我们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只是一部帝王家的家谱?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嘛。

想一想这也太可怕了,不过是兄弟之间的争斗嘛,再怎么残酷无情,也只是残杀和迫害,说到哪儿也不能够把兄弟打败杀掉了就说你是外国人或者就说你不是人,就把你开除出民族开除出人类了?然而这就是我们过去传统的历史观,确实是狭隘到家了。

现在好了,我们生活在高度文明和追求民主的新时代,那就让我们张开历史观的宽阔胸怀吧,让我们尝试着还原一下历史的本来面目吧。我发现,如果重新回望我们的历史远景,就会发现特别奇特的也是无比新颖的灿烂风景来。

历史上大概从秦汉开始,就不断地与边疆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这可是史实。汉代征战的是匈奴;唐朝征高丽;宋代是抗金;这种传统的一致排外的搞法,一直搞到清代,这才不搞了。或者说不是不搞了,是搞不动了。因为少数民族终于入关统治了天下。还怎么搞?汉人再也搞不动了,只有俯首称臣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当然,后来清人又搞起来,因为清人已经统治了汉人,只好又去征战别的少数民族了……

那么如果翻腾中国的所谓历史,这些大都为我们汉人的史官写下的历史,有多少民族英雄都是抗击少数民族侵犯中原的啊。什么霍去病什么岳飞之流,无非是内战英雄嘛。如果早些承认少数民族兄弟们本来就是五方之民呢?他们每每发动战争侵犯什么中原,那怎么是侵犯中原呢?他们的祖先是蚩尤啊,他们本来就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本来就是中原人,他们不过是想回到中原来生活,想回家嘛,想回家生活,想回家看看,这有什么不好?怎么就是侵犯中原呢?

如果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觉和立场,如果从人类学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民族内部的战争本来就不是什么你死我活敌我矛盾嘛,充其量也只是为了生存的一种合理竟争罢。如果再从生命发展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民族内部的诸多战争,它们的积极意义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力量和智慧的锻炼罢,准确地说也只是一种生存需要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精神!

你看,我这么说,多么有趣啊!

现在再回头来看我们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还有这么多吗?其实归纳一下也只有两个民族两个兄弟嘛。五方之民是一个,从波斯湾迁来的是一个,全国也只有两个民族嘛!

好了,让我们再回头来说蚩尤吧,他本来就是我们的祖先,把他供奉起来,是多么的重要啊!

现在是不是可以正本清源了?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如果为了方便和统一认识,那就只供奉伏羲嘛。只供奉伏羲,五方之民就没有争议。

如果实在想再往下排列呢,无论如何得听取鲁迅先生的意见,把蚩尤爷爷也供奉起来。

写到这里忽然联想到几则文化信息,1993年我出访以色列时候,由于好奇我曾经私下请教以色列朋友,你们以色列人对犹大怎么看?人家郑重回答我,犹大一直被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个出人意外的回答,曾经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还有多年以前第一次出访法国的时候,正好碰上法国人在记念二战时期什么记念日,我一打听,我的法国老翻译告诉我,他们在庆祝法国当年的投降日。二战时期法国人发现没有能力抗拒德国人的侵略,于是经过思考就选择了投降。请注意,法国人从没有为此感到过耻辱,反而感到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他们认为,由于投降避免了人的牺牲,最主要的是保护了巴黎这座历史古城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于是,他们经常记念自己国家在二战时期的伟大的投降,一直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当时就笑了,这要放在我们中国呢?想都不敢想。这真是思想观念的不同啊!

还有这些年有海外的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朝鲜和南韩,民间还有好多人供奉蚩尤,他们一直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呢。我记得听到这些以后,心里特别温暖,也特别感动。我暗暗想,如果再次出访南韩,我一定邀请他们南韩的朋友回家看看。国家的界线无非是一种文化管理的需要嘛,一种行政区域的划分嘛,怎么能够割断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和亲情联系?如果追根求源,很可能我们周边国家的许多人,大都是伏羲的后人,也是蚩尤的后人。

啊,爷是伏羲,家在淮阳(精神故乡)啊!

………

无需讳言,我的朋友杨复竣先生,更是牢牢站稳这个理论立场的人,证明来证明去,证明到最后呢,什么都是我们中国的好哪!

这有意思吗?能够有多大意思?我想说这无非是用古人来装饰我们的门面嘛,我想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我在这里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弱小民族的和弱小国家的病态心理。

我在这里没有反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也没有这个反对的兴趣,我只是想提醒人们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比谁的早和谁的好,谁早谁好都一样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不是为了对立,比较研究是为了寻找科学发展规律重新推动科学的发展嘛!

我在这里也想举一个例子,我拿美国说说文化历史,美国只有300年的历史,为什么处处走在世界科学的前边?美国很少给人摆古,我们的祖先如何如何。而是无论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文明遗产他都继承,他都拿来使用。于是,美国人总是说我们自己如何如何。

但是,美国的强大已经是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为什么强大?

我看一个是美国人的胃好,饮食习惯合理,消化功能好;一个是美国人没有历史文化的思想包袱的沉重压迫。

如果对比美国,虽然我们中国有着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背负着太过沉重的历史文化的思想包袱啊!

那么什么才是历史文化的思想包袱?虽然放开说比较复杂,简单说也极其简单,那就是古老的传统的思维习惯喽?

难道不是吗?

这就引出来了文化立场和文化胸怀的问题……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因为你看结果是西方人同样学习《周易》,中国人也同样学习马克思的辩证法,我们的前人不是已经做出光辉的榜样了吗?

因为说到底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嘛。

于是,我特别想对6000多年前的伏羲爷爷说,老爷爷您真是太伟大了,天上真的就一个太阳,当年照过你的那个太阳现在正在照着我哩。不同的是,我特别想告诉您的是,白天在我们这里升起来的太阳晚上并没有落下去,它去照西方的人了。伏羲爷如果天上有灵,听我这么对他说,他肯定乐!

于是,如果按照伏羲爷爷的八卦理论,东方西方也不过是阴阳之分,太阳照在哪里那里就为阳,没有照着的自然就为阴了?于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都是全人类嘛。

伏羲爷爷,我们东西方都是一家人,也都是您的子孙哪!

 

2010年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