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殷人弘大太昊伏羲墓

2016-12-14 17:29:35  64

周朝建国之后,害怕殷的遗民造反,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周王朝遗殷民以典承殷祖,这种方式极其高明,用《论语》的话来说,就是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使“天下之民归心”。于是,周王朝找来了殷商的后裔即东夷族的后裔——妫水河畔的妫满,封于陈地,是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陈胡公,他也是陈姓的开姓始祖,代表殷民族祭祀商殷的祖先。

商殷的祖宗帝虞舜是东夷族的后裔,如果周代允许陈胡公祭祀帝虞舜的话,那么淮阳应当有帝虞舜的文化遗址。实际上,至今在淮阳遗传的文化遗址找不到一处,但有一个祖先,就是太昊伏羲。太昊伏羲是西方华夏族同东夷族融合后的祖先,崇拜龙,华夏族认可,东夷族也认可,而且是东夷族的远祖。表面说是让殷商后裔祭祀其祖,但不让他们祭祀近祖,而让他们祭祀远祖。这样,既堵了那些殷商后人的嘴,又圆了周朝天子的心愿,两全其美。

殷商的后裔妫满做陈国的国君,奉商殷之祭,祭祀自己民族的祖先——太昊。太昊就是后世的太昊伏羲,是东凤西龙共同的祖先。

下面谈谈陈国建国地址及方向的选择。

太昊伏羲故都宛丘,古已有之。周文王演八卦,是中国古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文王把乾位定位西北,乾象天,天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尊,在远古特别讲究。周代是上帝崇拜,人与天配,祖与天合。占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太昊伏羲陵墓在何处是十分重要的,其位设于乾天的位置上,西北是天,而且华夏族的发源地永远向西北,陈国永远向周,向那抽象的“周天子”。

在西北何处?周天子把陈国的位置定在太昊伏羲的故都宛丘西北16华里。16数,是两个8相加,是双双吉祥之数。具体在西北什么位置,从宛丘与太昊陵画一条直线,距宛丘16里的地方,就是陈国落建的位置。

陈胡公遵旨在周天子指定的地点落建了陈国。古陈国的位置就是现在淮阳城的东关龙湖中的小季庄,至今周围有大片湿地。

《诗经》是经孔子删定的春秋时期的民歌,反映了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天下生活。在《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女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纣。彼女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女淑姬,可与晤言。”这首名为《东门之池》的民谣,描述的东门的大池,或者陈国东门的那个大池,或者那个小湖,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是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好地方,当时很有名气。可见这个地方在天下的影响,连孔子在选取天下好民谣的时候都入选了。

1993年,淮阳城关镇东关季庄渔民在挖掘鱼塘时,发现了大量陶器的碎片,断代属于春秋或更早,同时还挖掘出春秋前当时帝王洗手用的器具,古传淮阳城东关是旧城西迁的遗址,每逢暴雨天气,暴雨冲过的地里或者道路上,经常发现金黄色的古币,人们习惯地称金币“伏羲币”,笔者也在暴雨后去东关的路上拾得一个。当地百姓说,他们在东关大面积的湿地里,经常发现古陶,但这些文物都流失了,能够收集到的很少。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是:古陈城的遗址,不是现在的陈楚故城,而是东关“古陈城”,其城址在东关湖中季庄一带及大片湿地上,这将为历史所证明,也愿后来者能够考证这个关于古陈城的历史问题。

这个“古陈城”是现在淮阳城的前身,它的时代在周代,即在陈胡公所建的陈城之前。而《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记载的淮阳陈城,则是指现在的淮阳城。

现在的太昊伏羲陵位置从西北看东南,古陈城与古宛丘的位置,仍在一条直线上。

陈国传26君,历643年。陈国处在黄河下游,至今在淮阳西12里有古黄河故道的遗迹。陈国之所以称“淮阳”,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淮河的北面——淮河之阳。黄河与淮河孕育了黄淮冲积大平原,黄淮大平原的母亲——黄河、淮河,为古东夷族人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一切资源,但也常常洪水泛滥,在陈国的643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大洪水淹没了古陈国。

古陈国迁徙到古陈国城区西边的高地上,即现在的淮阳城区(陈楚故城)。陈国的政治中心在汉代还有遗迹,相传淮阳太守汲黯卧治淮阳,这就是淮阳太守汲黯的卧治阁,建在衙门署中,这儿民间俗称“老衙门”,到1949年建国初期,这里仍是淮阳专区公署的办公所在地。在这里看太昊伏羲陵,仍保留在西北向的文王八卦的乾天位上。

在太昊伏羲陵前,有一条河水缓缓流淌,史称蔡水。蔡水发源于古老的陈国(今淮阳西北),汇入《水经注》中称作的沙水。在太昊伏羲陵东南方有一座蔡河桥,20世纪70年代修桥时,在地面12米下发现了一座古代的蔡河桥。太昊伏羲陵距这座古蔡河桥很近,有1里,这说明太昊伏羲陵曾被黄水淤积覆盖过,今地面下12米方为原来的地面。

20世纪80年代,对淮阳城内县电影院地下的地面进行文物钻探,在地下12米才不见灰陶片杂物,这说明淮阳城当年的地下12米时为淮阳城地面。

旧蔡河桥位于现在地面下的12米,与城区内12米下不见杂物不偶而合,共同说明了古陈州的地面在如今地面的12米以下,12米以上的积土完全是黄河母亲的伟大创造,可见蔡河之古老,这位“老人”的岁数比陈楚故城大多了。12米有6层楼那么高,可见当时的黄河水之凶。那时候,太昊陵即使存在,也不会太高,因为在周代最大的崇拜是上帝崇拜,并没有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殷代的事,因之对中国古帝王的崇拜,并没有后来那么崇高的位置。太昊陵也当然被黄河水湮没。一代又一代龙的子孙不会让自己的祖坟因洪水淹没而不添土加筑,一代又一代的人祖坟还是流传下来了。当遇到特大洪水的时候,人祖坟也有全然没被水沉积吞没之时。那个时代也是龙的子孙在人祖坟原址上重筑太昊伏羲陵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淮阳城内电影院下的地面与旧蔡河桥文物发掘说明,太昊伏羲陵确实被洪水吞没过,这就是说太昊伏羲陵有重筑过的历史。

1995年,有人传太昊伏羲陵的古制是“天圆地方”,在修筑太昊伏羲陵方座的时候,切去陵周围的陵脚高达两米,在这两米的积土里,发现了汉代的陶器与陶片。

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太昊伏羲陵前挖“防空洞”穿过陵下,一条“地道”挖到了太昊伏羲陵墓底正中之下,在人祖坟的正中位置,发掘出了两件文物,淮阳文物保管所所长骆崇礼先生说,一件是一把青铜剑,一件是一个陶罐。

青铜器是三代的创造,从这里我们可知,现在的太昊伏羲陵是三代所筑。夏、殷商、周三代,周代非东夷族后裔,而且从甲骨文可知,殷代是典型的祖先崇拜的王朝。因此,现在的太昊伏羲陵是殷王朝时代,一场大洪水后所筑的“人祖坟”。到了汉代,洪水之后,又在陵上加土筑修陵,成为现在的太昊伏羲陵的规模。

太昊陵高20余米,周长150余米,陵周围苍松翠柏,巍峨壮观,千古如此,其他帝王如炎帝、黄帝、少昊、帝喾、颛顼、唐尧、虞舜等的陵墓不能与之相媲美。

关于太昊陵,别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说:“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山东省鱼台有太昊伏羲陵。山东省济宁县东南微山有太昊陵。《帝王世纪》记载,伏羲之后女娲继位,“凡十五代,一千二百六十年,皆为伏羲之号”。

伏羲时代是狩猎时代,即至炎帝开辟中国原始农业时代之前,数千年均称伏羲时代,不同代有不同的伏羲,一代又一代的伏羲,皆活动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域。他们活动的各地,都会有文化遗迹,太昊伏羲在宛丘建都,有伏羲文化遗址。南郡有伏羲葬地,山东省有太昊陵与太昊伏羲陵,一代又一代的太昊伏羲有一代又一代的太昊伏羲文化遗迹,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