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中国巫源

2016-12-14 17:49:36  112

中国人祖太昊伏羲陵庙祭祖形式之原始,在中国说来可谓史无前例。至今在祖庙还流传着中国远古时期的原始巫舞——担经挑。

担经挑又称“担花篮”,为龙凤花篮。相传,一头担的是经,一头担的孝,担经挑是中国最为原始的巫舞。巫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中国的母体文化。在中国远古时代,各部落酋长都是通天人物,担负着与上帝沟通的任务。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帝喾高辛氏、颛顼高阳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等“三皇五帝”都是大巫。“巫”者,是远古时代的大知识分子,他们通天文,通地理。后来的史官,远古时都是“巫”。随着历史的前进,“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知识界脱离了这个范畴。如今一提起“巫”,那就是“巫婆神汉”之“巫”了。而远古的担经挑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环境,却在祖庙流传了下来,成为祭祖的原始舞蹈。

担经挑担的是“经”。“经”是历史,是中国人长期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可以称为“经”的古书是《易经》。担经挑的“经”是什么呢?伏羲故都淮阳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女娲补天得罪了天帝。天帝惩罚女娲,把女娲化成一条黑狗,扔进了恶狗庄。这恶狗庄是人间地狱,人要是进去,就要被恶狗撕碎,连骨头都不吐。“胳膊扭不过大腿”,女娲只得去受辱,只得去受折磨。

相传伏羲、女娲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宓妃。宓妃日思夜念自己的生母,到处寻找女娲,可也没有着落。宓妃非常孝顺,找不到母亲,女儿怎会心甘!宓妃肩担龙凤花篮,走遍山山水水,她到一处打听一处。宓妃为了让人爱听,把女娲功德编成顺口的经歌,一边为女娲歌颂功德,一边打听母亲下落。功夫不负苦心人,宓妃的寻母孝心感天动地,让天帝看到了,感动了,最后宓妃终于打听到了女娲落难的地方——恶狗庄。宓妃没有犹豫,立时担起经挑,奔向恶狗庄寻母。

人们听说了,纷纷赶来劝宓妃不要去,怕宓妃伤了性命,对宓妃说,恶狗庄,恶狗庄,十个进去十个亡,那是人间地狱。宓妃立刻泪流满面。母亲遇难不救何为人女?为救生母,作为女儿,即使被恶狗吃了也值得。宓妃一定要去,人们拦不住宓妃,十分着急,伤了宓妃怎么办?有人想了法子,既能让宓妃进得恶狗庄,又能救得女娲。他们就为宓妃做了七个打狗饼,塞进宓妃的衣袖筒里,凑近宓妃的耳朵嘱咐了一番,让她去了。

宓妃进了恶狗庄,见了那些似人高的恶狗,条条身肥黑亮,呲着獠牙,样子格外凶恶。宓妃并不害怕,当恶狗扑来的时候,她赶紧扔一个打狗饼,恶狗争吃打狗饼去了,宓妃乘机前走。就这样,扑来一条恶狗宓妃扔一个,再扑来一条狗又扔一个,最终,宓妃没有被恶狗咬着,顺利进了恶狗庄。在恶狗庄中心,宓妃看见有一只大黑狗蹲在那里,不咬,也不动,一声不吭,苦苦望着宓妃。宓妃回望,生母在哪里?她担着花篮,一边舞,一边唱经,过了好大一会儿,那黑狗看了听了,呜呜哭出声来。宓妃心细眼明,没有犹豫,立时担起经挑,赶到那条黑狗面前。宓妃双膝跪倒询问,黑狗哭得更惨了。宓妃明白,赶紧把经放在龙花篮的一端,把黑狗捧进凤花篮另一端,担起花篮逃出了恶狗庄。出了恶狗庄,黑狗顿时口吐人言,嘱咐宓妃围她倒转六十四圈,宓妃立时做了,女娲得复还人形,母女相会。至今伏羲故都仍流传着人死后入殓,袖筒里要装七个打狗饼的民俗。

宓妃大孝,担经挑寻母传经,历史上为人景仰,传为佳话。后为人女仿效,继延宓妃之风,担经挑学善学孝,行善行孝。历年时久,遂成民俗祭祖的巫舞,千秋万代流传在人祖太昊伏羲故都。

担经挑作为一种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尊老孝顺、效法祖先美德的风俗一直传承下来。这个“经”是孝经,是善经,如《担经歌》《担花篮》《龙花会》《十朵莲花》《坐莲台》《朝九莲》等,这些“经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充满着善,充溢着美,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子女孝敬父母,子女长大了成为父母,子子孙孙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孝道、传善道,继往开来。

很多乡村都有“担经挑会”,由老壮妇女组成,条件是参加的人为诚女善女,孝顺公婆、和睦邻里,不孝敬父母、挑三祸四的不准参加。因此,世代人都要做好好媳妇,多以担经挑为荣。

担经挑传女不传男,代代相承。奶奶担经挑,媳妇也担经挑;母亲担经挑,女儿嫁到别人家成了媳妇也担经挑,这样的好名声是孝敬的好荣誉,所以乡间不少村子都有担经挑的民间组织。

担经挑与伏羲、女娲、宓妃有关,所以经挑非常神圣,人们视其为祭祖圣物,平常非常虔诚地藏在箱子里。祭祖有定日,担经挑的时间一般在二月朝祖会,每月初一、十五。只有祭祖日经挑方得动用,其他时间,不得惊动经挑。

昔时农村多贫困,日子很苦,连吃饱饭的日子都过不上。有些斋公虽然手头不富余,但制作经挑或制作龙凤花篮却十分舍得。她们不吃不喝,卖鸡蛋、卖鸭蛋也要积蓄筹资共办,也要把经挑的花篮做得好、做得美、做得自己满意,才觉得对得起人祖爷、人祖姑娘。花篮里有经,经里有龙;花篮里有经,经里有凤。龙与凤是中国文化,龙凤呈祥,这是伏羲与女娲的象征,是中国人祖的象征。

担经挑不仅是以舞祭祖,让祖先看到龙的子孙生生不息,万代繁荣昌盛,她们在传“经”,以传经孝祖,让祖先知道龙的子孙千秋万代都是善人,都是孝子贤孙。祭拜祖先,敬天孝祖,积善成德,以德做人,以德治家,德和社会,经里有天道,经里有仁德,一代接一代地神圣地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样继承着老祖先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着中国文化大统一。

担经挑作为一种原始祭祖形式,在祖庙十分流行。在太昊伏羲陵周围空地上,在统天殿的阅台上,在太昊伏羲广场上,在太昊伏羲陵园,时常见到。舞者多是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太太们头裹黑纱包头,黑纱长至脚跟,身穿黑色大襟布衫,下身着黑裤,腿扎黑带,脚登黑鞋,一边虔诚地唱经歌,一边虔诚地像年青人一样翩翩起舞。一个老太婆打竹板,三个老太婆担起经挑儿起舞,踏着“履迹步”,盘旋交合,一会儿像蛟龙摆尾,一会儿像凤凰展翅,队形一会儿呈“剪子股”形,一会儿呈“铁锁链”形,一会儿呈“蛇蜕皮”形,千变万化,古朴纯美。从这儿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最原始巫舞的延续,还可以看到伏羲子孙对人类繁衍的向往。围观的游客看着原始舞蹈,不由得拍手叫绝。多少代以来,担经挑盛传不衰,这种古代舞蹈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因为它是伏羲故都宛丘(今淮阳)祭祀人祖的一种民俗。1991年,中国民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董锡久先生来淮阳考察,笔者陪同。董先生在太昊伏羲陵庙看着担经挑,吃惊之余,回头高兴地对笔者大声说:“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宛丘,宛丘!这就是中国最原始的巫舞啊!”

那位打经板的老太太唱道:

老盘古安天下人烟稀少,

没有天没有地哪有人伦?

东南山有一个鸿钧老祖,

西南山有一个混天老人。

上天神只知道日月星辰,

下天神只知道五谷苗根。

有了天有了地没有人烟,

上天神只留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

他兄妹下凡来万古流传,

眼看着一场大祸就要来临。

多亏着白龟神苦难相救,

无奈何昆仓山滚磨成亲。

伏羲、女娲人祖一双人祖,

普天下咱都是龙的子孙。

天下人都是一母所养,

咱都是一个祖先哪有远人?

阿弥佗,佗弥经,

天下念的都是一本经。

唱者虔诚,舞者虔诚,围观者也十分虔诚。细看舞步,时呈“禹步”,时呈“剪子股步’,时呈“履迹步”,都体现出典型的巫舞特点。流传的经歌很多,董锡久高兴地看完舞蹈,问:“这叫什么呀?”老太太回答:“这叫担经挑,又叫担花篮。”董锡久寻问:“这是谁教的呀?”老太太回答:“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董锡久问:“是谁传的?”老太太回答:“俺婆婆。”有老太太插言:“只传女,不传男。俺这都是婆婆传媳妇,一代传一代呀!”董锡久问:“经挑为什么一头是龙,一头是凤呢?”老太太回答:“龙是伏羲爷,凤是女娲姑娘。”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民族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是时间的沉淀。担经挑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伏羲陵庙上流传数千年。董锡久先生考察伏羲故都,来到了伏羲故都古宛丘——平粮台。董先生登上之后,仰望苍天,回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发古之幽情,吟咏“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担经挑是研究“巫”“巫舞”与“舞蹈”的最为原始的“活文物”“活化石”“真图腾”,巫舞作为对中国人祖太昊伏羲与女娲的祭奠一直在流传,可以说太昊伏羲有多少年,巫舞就存在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