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泥泥狗”的遗存与流传

2016-12-14 17:54:24  126

泥泥狗是中国祖庙的“特产”,它不只是泥玩具,而是文物,是中国文化。它的制用产地古来有固定的一个村庄。

《易经·系辞下传》说:“帝出乎震。”震为离卦,位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位置与方向,是朝气蓬勃之时之位。几千年来,只有在太昊伏羲陵墓东方3里的地方有一个“金庄”,专制泥泥狗。这个村庄里家家户户都熟练掌握制作工艺,除农忙季节,几乎全都投入“泥泥狗”制作当中。进入他们的院子,可见男男女女忙个不停,或制泥,或凉晒,或上色。屋里院内,满目尽是泥泥狗的成品与半成品,家家这样,户户如此。他们把泥泥狗当成神物、圣物、祭物、吉祥物,虔诚地操作,个个认真,不论任何工序不敢半点马虎。所以做出的泥泥狗放上十年、二十年不会断裂、不会褪色。对于泥泥狗还有几条不成文的三条习俗:1.传男不传女,当儿子的叫学泥泥制作,当女儿的不准学制;2.金庄的女孩子出嫁,不论嫁到哪里,即使自己会制作泥泥狗,她们也不制作;3.金庄之外的村民自觉不制作泥泥狗。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主要是:金庄位于人祖陵东,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带有太阳鸟的吉祥;金庄老人传有人祖爷叫制作泥泥狗的使命;金庄人怕别人制作的泥泥狗坏了泥泥狗的名声。

正是这个缘故,所以不要说外地,就是在伏羲故都淮阳,也没有第二个村庄制“泥泥狗”,多少朝代都是这样,一直到1949年建国之前。如今制作“泥泥狗”范围稍有扩大,只有在太昊伏羲陵东方金庄、武庄、陈楼、前丁楼、后丁楼、石庄、许楼、段庄、王庄、五谷台、白王庄等11个村庄制作

1993年在伏羲故都淮阳召开中国建国后第一次伏羲文化研究学术会的时候,有位来自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与会后才知道淮阳就是伏羲的故都宛丘。台湾学者谈到伏羲故都宛丘的时候,认为宛丘在开封东,不到百年,由于各种原因,连一些历史、文化界的著名学者都不知道伏羲故都在哪里了。当海浃两岸这些80多岁学者看到泥泥狗的时候,一位全国知名的历史老教授热泪盈眶,说:“我到了宛丘,回到了老家。泥泥狗是活文物!真图腾、活图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太宝贵了,要保护,要保护,要保护好啊!”历史界、考古界、文化界、美术界等各方学者都对泥泥狗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文化价值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各界学者都对泥泥狗的保护寄予了厚望。

与其说要保护泥泥狗,不如说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不如说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家底。人民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神。历史老人不管风风雨雨,都在不停地前进、发展、变化中。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世世新、代代新,以“新”代“旧”、 摧枯拉朽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后浪推前浪,淹没了过去,创造了未来,过去的、历史的,特别是古老的,抗拒当代而保存下来太难了,因为历史本本没有“文物”“非文物”的界限,常以“新”与“旧”为标准,像当代高楼大厦要替代“四合院”一样那样“无情”、那样“残酷”,历史创造了当代文明,替代——消灭了古老文明。随着一些老艺人的逝世,泥泥狗渐进“商品化”了,虽然还保留着黑地五色,但大多数是泥泥狗失去了古朴大拙的本质,变成了“欣赏品”,玲珑好看的“商品泥泥狗”的背后,是流传了“几千年的泥泥狗”的可怕消亡。泥泥狗的价值,在它的“古朴”上,在它的“不好看”上,在它不是欣赏品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上,追求美、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割头换像,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不少学者呼吁要保护泥泥狗的本色,一个“活文物”与一个“复制文物”的较量正在进行。

中国是靠民族支撑的,民族是靠民族文化支撑的,在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时代,步履一日千里,滚滚大潮排山倒海,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泥泥狗能够遗传数千年,能够超越历史,超越改朝换代而不灭,是因为:1.是伏羲女娲的信灵护佑;2.是伏羲陵的信灵护佑;3.是伏羲庙的信灵护佑。泥泥狗记忆着伏羲女娲时代——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一对人祖,龙的子孙对自己民族祖先信仰的支撑力量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历史的主力是人民,历史的主宰是朝廷。各代王朝在历史里随波逐流,而像泥泥狗类的“活文物”是当代人所给的价值,对于历史来说的逆向保护,不在上而在下,不在官而在民,只能在民间悄然传世。这便是规律。

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种不变,中华文化不变,人类社会生存的意识不变,泥泥狗具有巨大的、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作为中国龙俗、中国龙风、中国龙情,一定会在人民保护下世世代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