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是中华姓氏的始祖

2012-7-21 17:10:35  2705

中华始祖系列之三 

 

 

 

 

太昊伏羲是中华姓氏的始祖

               杨复竣

                       

 

我国的姓氏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典,是历史沉淀的“活化石”、“活文物”“活的图腾”。

人人都有一个“姓”,“氏”与“姓”合而为一谓“姓氏”。“姓”是造字会意,古形体是由“人”“生”两个字组成,因生而姓,含“人之”“人之祖”之意。用“女”“生”两字结合,最早见于秦国石刻《诅楚文》,意为女子所生。在先秦之前,其来历与意义,绝不能混淆。姓氏始于祖宗,他姓什么,源于他的父亲他父亲姓什么,源于他爷爷他的爷爷姓什么,源于他的太爷他太爷的太爷姓什么,源自他太爷的祖宗,以至上朔到远古。因此说,谈姓氏必须追朔老祖宗。查经寻典,一条龙把中国姓氏惯穿起来,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是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

下面,我们对姓氏的渊源、流变与“姓氏”源于始祖,从考古与典藉记载,作以考证。

姓”与“氏”在先秦前不是一个概念,首先说“姓” 。

《尚书·舜典》记载:“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孔颖达疏:“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其从。”别的典藉也有“里君百生”或“居里百姓”的记载,有“百生”代“百姓”的说法可见古说“生”是“姓”根源。

古文的“姓”的写法为“生”与“自”两字而成,“自”是古文“鼻”字。

《方言·十二》说:“梁、益之间,谓鼻为初。”

《尔雅·释古》说:“初,始也。”因此可知,“姓”即“初生”、“始生”,也就是上古时代同一氏族的始祖。

“诅楚文”距今2300余年,共380个字,记载的“姓”字即“女”与“生”。《尚书》与《春秋》这两部古书的石经碑刻文的“姓”字也是“女”与“生”。上述足以说明,姓是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同一血缘关系氏族共有的文明标志。

明白了“姓”,再说“氏”。

从古发掘看,早在《 殷墟书契前编》(1866-1940年)甲 骨文中就有“氏”,写作“ ”,其上所记载的“姓”如姬、姜、姞、蠃等都是“女” 字旁,不到30个姓,而所见的“氏”如毛氏、吕氏、华氏、吴氏、散氏等多达300多个。“氏”解释为“木”“本”。现存两件商周青铜器散氏盘与毛公鼎的铭文(也叫金文)有“氏”字。前者写作“ ”,后者写作 “ ”,搜入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其字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氏”的意思,《诗·秦风·兼葭》释为氏即是丘,指居地。“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氏”从古文的“坻”字,如其所说“宛在水中坻”。 是水中小丘,。《左传》里记载的丘,大都可以称,如平丘为平氏,乘丘为乘氏等等。据此可以推出许多”。

很显然,是指父系宗族,指支。如《左传.庄公六年》记载:“本枝百世。”《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更有说服力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昭公向郯子问祖,郯子回答道:“我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了,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 鸠氏,司马也; 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者也,五雉为五正。”郯子叙述了一个标准的氏族部落组织的情况。这就是少氏族部落为宗祖,因凤鸟至,“风姓”,以鸟为自已氏族的图腾,分支是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鹘鸠氏等子部落。从甲骨文“氏”与“姓”300比10的记载看,显然是父系当权了,因为去掉了“女”,记“姓”聊聊无几。因此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氏”是古代标志男性氏族部落的称号,

二是图腾的徽号,

三是氏族部落居地的称谓,

四是氏族部落分支的称谓,

五姓是始祖正姓,氏是后裔的庶姓。

所以《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加紧其子孙之所分。”《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氏”说:“姓者,统其上也;氏者,别于下者也。”《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以前,氏公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说清了“姓”与“氏”,下面我们就要说哪位老祖是中华民族姓氏的开天始祖了。为什么说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始祖?如今,中华儿女自称“龙的子孙”“炎黄子孙”,不论张王李赵,都承认是“龙的子孙”,而龙这个虚拟物的图腾,其本身就是各个氏族部落图腾的汇合,这就明显的反映出中华民族是各个氏族部落的汇融的结果。像龙的图腾是各个氏族部落汇融的结果一样,中华民族始祖的形成与认可,经历上古氏族社会,其定位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与汉代,绵延一千多年才定下来。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考古与历史典藉来说明。

首先说在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在这段历史时期最有权威的典藉是《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春秋》。

成书于战国前后的《易经·系辞下篇》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地,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易经·系辞·下》相传是孔子所作,儒家的创始人,并没有谈到诸子百家所列及的很多古帝,却拿顶显赫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开场,且事迹中丝毫不含神话。尽管有“ 以通神明之德”一句话,但读遍中外古代大英雄、大哲人的传记,没有一个不是同神或多或少有联系的。庖牺不仅能“仰观伏察”,而且又能“制器尚象”,真是一旷古无与论比的大英雄,自此以后,伏羲居于中华民族祖先之首的地位安若盘石,这不仅仅是前人尊重《系辞下篇》的作者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孔子所说是正确的。

《左传》被史家称为“编年体史传文学”,纪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的史实。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用了一部分西周与以前的重大事件与传说。

《左传·昭公十七年》 记载:“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郯子据少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故先言黄帝,上及太。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

古书上的太昊、太白告都是指的一个人,像伏羲、伏戏、宓羲、伏牺、虑牺一样,其音相通相假。

 《尚书》最早称《书》。尚,通上,指 上代、上古。书,古代指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汉书·律历志》引《尚书·虞书》记载:“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戏画卦,由数起,至黄、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与形坟,以《连山易》这伏羲所作,《归藏易》 为炎帝所作,《乾坤易》为黄帝所作。这里也道出了伏羲“王天下”,位居炎帝、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前。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其中《五帝篇》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季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孔子在这里把太皋排位居于“五帝”之首。

从先秦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太昊伏羲氏已是位居神农、黄帝、尧、舜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地位了。

到了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在纪元前第二世 之末,他到很多地方,西方走到崆峒(今天水一带),北方走到涿鹿(今北京一带),东方走到东海,西方走到长江与淮河。太史公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始作八卦。”太史公在谈到先王的时候,开始首先说到伏羲。赞伏羲像昊天之博大光明,像大地之包容纯厚,创画了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主要框架的八卦。特别是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 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 山,禅云云。”古来帝王受命于天,没有不到泰山封禅的,因为古天子认为泰山最高,登上泰山之巅,可以与天帝对话,可以受到天帝的符瑞。太史公虽然没有为伏羲作传,从黄帝写起。远古太久远了,太史公为黄帝作传,也只有四百八十个字,连炎帝也没有写,但《史记》中却两处提到伏羲。重要的是在《封禅书》中,太史公列出了中华祖谱大系列,为祖先也排了座次: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刘歆是汉代大历史学家,他在《汉书》引《世经》记载:“《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官何故,对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易>,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接着,刘歆比附《易经》,排出了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的座次: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其它典藉,诸如《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百非人之状,大圣之德。”《庄子·性缮篇》记载:“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帝王世记》记载:“太昊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先。”《白虎通义》记载:“三皇可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面万事之危也。”《风俗通义三皇篇》引《春秋运斗枢》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等各典记载,伏羲居五帝之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实在连篇累牍。从汉以后,刘歆所排出的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 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两千年来史成定论。

我们再看从汉后直至唐、宋、明、清各代的典藉记载,中华民族远祖的顺序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何位。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里对太昊伏羲作了系统的详细记载:“太皋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 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蛇身人首,有圣德。抑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佃以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琴。木德王。注春令。”

明代的《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清代的《纲鉴易知录.太昊 伏羲伏氏》,沿袭汉代记载都作了同样的记载,而且,其功德记载更多。太昊伏羲以自姓为风、正姓氏步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创网罟,豢养“六畜”;结束了远古狩猎,进入了远古畜牧社会;以正媒妁,一夫一妻,结束了群婚、乱婚;以一画开天,开物成雾,画了八卦,结束了千古结绳纪事,进入人类文明的数字原始时代;始用火,人类主始熟食,结束了千古的茹毛饮血,促进了人类自身进化的文明;因龙马负图出河之瑞,以龙纪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分理海内而政化大治; 作荒乐,创琴瑟,歌扶莱,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息自始音乐方兴。等等。太昊伏羲以其在黄淮大平原上所创造的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统部落万邦,在中国旷古的大地上,是这位老祖宗第一次完成了各氏族从发生、发展、汇融、初步形成了中华龙民族的规模。老祖宗不仅是人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太昊伏羲被誉为“五帝之首”“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上上圣人”“龙的鼻祖”,堂而皇之地坐在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尊座上。

据载,秦汉之际,对太昊伏羲历有祭祀祭, 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而三牲太牢大礼祭之。赵宋以来更加丰隆。

宋太祖在太昊伏羲陵的《修陵奉祀昭》记载:“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册,重于祀典,厥惟旧章……其太昊、女娲、炎帝、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后汉世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

明太祖朱元璋亲临致祭太昊伏陵致祭,祭昭记载:“惟太昊伏羲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暹黄帝轩辕氏作民居宜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开物成雾,古有功于生民后世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世长存。”

清代各帝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派钦差大臣来太昊伏陵祭祖,《陈州府志》记载多达四十五次。

这就是说,汉代以降至明清各代的典藉记载,无不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历史典藉及官方如此尊崇太昊伏羲氏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且再看看民间。

千余年来,民间则以太昊伏羲氏在中国历史上“百王先”的历史地位,以其文化项献质高量多且对中国文化有开创意义,被尊为“人祖爷”。太昊伏羲陵陵园五顷四之广阔,号称“天下第一陵”。每年仲春大祭,从二月从二月二到三月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龙的子孙,南船北马,云集于龙都淮阳朝祖,每天朝祖人口多达一二十万人2008年二月十五朝祖会竟日达82万人。中华民族素有慎宗追远、不数典忘祖的美德,以历史性、民族性、人民性、自发性、连续性、广泛性祭祖的祭祖特点,太昊伏羲氏蠃来了龙的子孙的寻根祭祖。在中国三皇五帝的先王中,能厚享千余年官方大祭、民众自发每年大祭,其规模之大、人众之多、时间长达一个整月厚祭的先王,没有一个能与太昊伏羲氏嫓美!

如今太昊伏羲陵统天殿殿楹联,是“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由当代历史学家罗哲文所题。

江泽民总书记为天水伏羲庙题词为“羲皇故里”。

基总理 为龙都淮阳太昊伏羲陵庙题词为“羲皇故都”。

从先秦以降,被誉为“王天下”“百王先”“五帝之首”“龙师而龙名”“三皇之首”“人祖爷”“龙的鼻祖”的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无疑义,官民如此,这是毫不含糊的,也是当之无愧的。下述五条理由能够足证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姓氏始祖。

一是太昊伏羲正姓氏的“正姓”之“始祖”:明代李挚著《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记载:“上万事具男女无别,帝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清代《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也作了同样的记载。这两处记载太昊伏羲氏正姓氏。炎黄二帝以降,都没有关于正姓氏的记载。《大传注》记载:“姓,正姓也。始祖为正姓,高祖为庶姓。疏曰:‘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总营业额姓若齐之三桓 之七穆。’盖正姓以表示大宗,庶姓所表示小宗也。”这儿清清楚楚说明了太昊伏羲氏是“ 正姓”之“始祖”。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远古父系社会的“百王先”。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从甲骨文及典藉记载看,“ 氏”是“男子称氏”男氏族部落居地的称谓,古代母系社会结束了,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王”历史步入了父系社会,氏方始。“男子称氏”从太昊伏羲氏始以降,后才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之传。孔子在《家 语》中说:“太配木,炎帝配炎,黄帝配土,少配金。颛顼配水。”《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以木德王,为风姓。”甲骨文释“氏”是“木”是“本”。孔子释“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太昊伏羲以木德王”,这就是说 “氏”从太昊伏羲氏始创始有。从太昊伏羲氏始以降,后才有炎帝神农 氏、黄帝轩辕氏等之传。

三是“氏”不仅父系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图腾的徽号。各家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是“龙师而龙名”“以龙纪官”,是龙的图腾。《帝五世纪》记载:“庖牺氏,风姓也.......女娲也,风姓也。”在甲骨文中“风”与“凤 ”是一个字,太昊伏羲之所以是龙图腾的徽号。繁体“风”字,由“ 几”与“虫”字组成,“几”者,苍天也;虫,大虫者,龙也。“风”氏其意,是天下一条龙。古帝王多是半神半人,感天而生。“华胥履大迹”感天而生太昊伏羲氏,“安登遇赤龙”感天而生炎帝神农氏,“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感天而生黄帝轩辕氏。所以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龙是中华民族的古图腾的徽号,至今中华民族自称“龙的子孙”,历代帝王要把龙当成他们的“专利”,自称“真龙天子”,龙本子虚乌有,龙形象的本身是一个虚拟的图腾“天上神物”。王充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衡.说龙》中这样描述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惟牛。”从这儿可以看出,龙是一个天下氏族部落万邦图腾的大集合的神物龙了,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就应有尽有。龙之所以有这样的形象,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美源的集合 ,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当然也是太昊伏羲在远古时代一统天下部落万邦的标志物 。黄帝轩辕氏作甲历距太昊伏羲氏作甲历1800年,西元耶稣历距黄帝轩辕氏作甲历2697年,加上西元的公元2003年,共6500年。6500年来,不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蒋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等至今中国的11939个姓氏,不论在海内海外,中华儿女,哪一个不自称龙的子孙呢?

明白了“姓”,明白了“氏”,明白 了“正姓”的“始祖”,明白了是太昊伏羲氏是“正姓氏”的祖先,下面我们再来考证一下从炎黄以降“百家姓”的姓氏流变。

上述已说,从汉代起,自从汉代大历史学家刘歆比附《易经》把中华民族祖谱敲定以后,两千年来史成定论。太昊伏羲氏以降,其后帝王的“姓氏”,六千年来,一条龙把中华民族各姓氏贯穿起来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安登,有娇氏女,少典氏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炎帝神农氏与太昊伏羲氏一样,同是龙的图腾。

太史公在《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炎黄二帝同是少典氏之子。《史记.天官书》记载:“黄帝,黄龙体。”《汉书.郊祭志》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即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去。”黄帝轩辕氏不但是龙体,而且连归天时也有龙迎。

《五帝本纪》又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 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饱訾氏女,生挚(少昊金天氏)帝喾崩,而挚代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太史公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姬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从上述可以看出,从炎黄到夏禹,直到高周,皆为同姓氏,其“正姓”出于始祖太昊伏羲氏,只是“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夏商周三个王朝史学家称为“三代”夏商的最高国家元首称帝,夏大多帝 位由儿子接任,偶而也有兄弟接任的。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叫兄终弟及。到了周武王姬灭商建立周王朝以后,改“帝”为“国王”,由于“一夫多妻,”国王的嫔妃据汉代蔡邕的《独断》记载,“多达百二十人。”王位传于谁,其宗法规定了“嫡长继承制”。西周的宗法制导致了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分封了许许多多的采邑(邑、关),采邑又分成无数的禄田(乡、亭)。这些诸侯国、采邑与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 氏”,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关为氏,有的以乡为氏,有的以亭为氏。于是,中华民族的氏就五彩缤纷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到了战国时期,“姓”与“氏”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姓氏成为代表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了。这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姓氏略序》中所说:“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戝。”姓氏正式开始混用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如他在《史记》中写秦始皇曰“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如今的百家姓就是各各姓氏了。我们弄明白了“姓”、“氏”“正姓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是太昊伏羲,至于各个姓氏都不过是分支罢了。

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历史性、民族性、连续性与地方性,是中华文明丰厚文化浓蕴的沉淀,是中华文明六千年的“活化石”“活文物”“活图腾”,不论位居东西南北,不论何姓,本是同根共祖,万殊归一,皆源于中华民族的始太昊伏羲氏。

各家史书记载太昊伏羲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炎帝初都陈。”(《史记》)。在这片圣地上,太昊伏羲在以宛丘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创造了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慎宗追远、不数典忘的民族,自称“龙 的子孙”的中华百姓,络绎不绝来淮阳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