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传千古 最动文人心

2012-7-26 10:14:44  662

 在中国古老的东方国度里,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了几千年,她是世界上最早住进月宫里的人,并从远古一直“活”到了今天。

  古往今来,华夏民族对美丽的月亮给予了诗意的赞美和丰富的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下老人牵红线的动人传说家喻户晓;李白、苏轼等大诗人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抒发了华夏子孙的浪漫豪情;华夏各民族古老淳朴的民俗民风也融会了灿烂的月球文化,而远古的“奔月”传说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公元前14~前12世纪,商代甲骨文里保存了一批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商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知道根据大、小月和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把12个月算作一年,将闰月设在年终,称为13月。祖庚、祖甲时代的甲骨曾记载一年有两个6月,证明当时已经知道在年中置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天宫书》里,第一次提出了月食发生的周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

  伏羲女娲图

  (唐·佚名)

  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部之间上方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下方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不仅有空间辽阔之感,更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

  《静夜思》

  最脍炙人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汉语诗歌中最简短易懂,又最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思乡之作,看似白话,却表达了婉转曲折、跌宕起伏的感情。

  南北朝祖冲之

  创太阴历

  南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创新历法——太阴历,并改进闰法,首次在制历中考虑了岁差。祖冲之根据月球在轨道上速度的变化,测定月球由交点环行一周再回到交点所需要的日数已极为接近近代测定值。元朝郭守敬创立的“授时历”,所采用的平均历年与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同。

  东汉张衡

  解释月食成因

  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张衡,在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提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科学地指出月亮不会发光,人们所看见的月亮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把地影称为“暗虚”,说当月亮进入“暗虚”就会产生月食,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