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2012-7-26 10:19:42  1192

  中华民族向有“三皇”、“五帝”依代相传之说。其说起于战国时期,从先秦至两汉古史文献中就有记载,但“三皇”究竟指的是谁,其说不一。魏晋以后,各家史书均认为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自清帝逊位以后,国人普提炎黄,而将早于炎黄一千多年的太昊伏羲氏有所淡忘。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抵御外来入侵的政治需要,国、共两党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拜谒黄帝陵和致祭文,因河南淮阳被日寇占据七年,两党要人都没有到过太昊伏羲陵,“炎黄子孙”便被国人叫响,“三皇”变成“炎黄”,大有“数典忘祖”之嫌。对此,海内外中华民族有识之士早有疑义。一九九四年,台湾著名大学教授李畊发表文章《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提议——请以“羲黄”取代“炎黄”》。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提议以“羲皇子孙”取代“炎黄子孙”。这里且不论如何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但不得不说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首先,我们从中国众多史书中看关于三皇的记载。中国最权威的辞书之一《辞源》关于三皇有六种说法:1、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尚书·序》、《帝王世纪》)。2、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记》)。3、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号篇》)。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皇霸篇》、《史记·三皇本记》)。5、天皇、地皇、人皇(《艺文类聚》)。6、伏羲、神农、燧人(《白虎通·号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三皇是谁说法不一,太昊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是无可非议的。再看中国另一权威辞书《辞海》关于三皇的解释: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记》)。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记》)。3、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5、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6、伏羲、燧人、神农(《风俗通·皇霸篇》)。从这里我们看到尽管三皇之说有变化,即使同一部史书里的说法也不完全一样,但众多史书都把太昊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

  其次,一个历史人物的定位,不仅要看史书记载,还要从对后世的影响、考古和贡献方面去界定。因为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影响巨大,全国有不少地方以山川命名铭记他的圣迹:陕西有葫芦(即伏羲)河,甘肃天水有卦台山,山东有伏羲画卦山,河北新乐有伏羲台,河南孟津有伏羲台,黄河北有伏羲洞,长江南有龙山。其纪念庙更多:甘肃天水有伏羲庙,河北省新乐市有人祖庙,台湾省台北市有伏羲八卦庙,日本国静岗市有伏羲庙……在河南省淮阳县,伏羲氏的圣迹更多,如伏羲得白龟的蔡河,养白龟的白龟池,始画八卦的画卦台,揲蓍画卦的揲蓍坛、蓍草园。尤其是太昊陵庙,占地875亩,南北长750米,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其陵墓上圆下方,是中国唯一的“天圆地方”形制的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天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

  民风民俗是远古文化的一种传承。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始有人类的故事,史书有载,全国流传很广。在河南淮阳,几千年来就有用泥捏“泥泥狗”的习俗,至今仍很兴盛。海内外专家学者评价说,这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真图腾,活化石”。宛丘自古就是祭祀先祖的圣地,《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寿羽”。淮阳古称宛丘、陈,陈风即指今淮阳的民风。《诗经》里的这种祭祀活动,至今仍很盛行,那就是“担经挑”舞。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太昊陵古庙会上,更让人叹为观止。这里长达月余的祭祀活动,自发形成,来自豫、皖、苏、鲁、冀、鄂及海外谒祖朝圣者日达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之众,可见伏羲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