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伏羲祭 三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疏源探正

2019-3-19 15:25:32  52

中华伏羲文化讲堂

主办单位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研究中心

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239.jpg

第五节  甲骨文的虙戏(伏羲)试探

一  温故知新

已亥春节至,伏羲画卦,制甲历,始于甲寅,方始春节。一年之始,送旧迎新,是祀天之时,祭祖之际。

“敬天孝祖”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敬天者,即信仰天道,信仰规律,知行天道,知行规律;孝祖者,知行人伦,崇尚道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数典忘祖的民族,“吃水不忘掘井人”,羊羔跪乳、乌鸦返卟,知恩报恩,生物即有。人不可忘本,要知行感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四个大字--“敬天孝祖”。

“敬天”者,即敬畏天道、信仰“天道”。天是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了天的阳世界,我们看不到天的虚拟世界,这是两个平行的、相互转化的阴阳世界。天同时是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情操的来源,是中国文化的来源。这是伏羲的发现。人对的天要敬畏、对主宰天的天道要敬畏,这就是要敬畏大自然。天是宇宙大自然,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信仰天道,信仰规律,知行天道,知行规律。这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中国魂、中华民族魂。宇宙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决定个体人、家庭、民族与国家的方针、走向、道路、命运与未来,保障了中国始祖大统一、中国文化大统一、中国治道大统一、中国疆域大统一、中国历史大统一、中华民族大统一、中国国家大统一。

“敬天”者,于人世间,“天”是国家、民族,对国家民族如岳母所剌之“精忠报国”,如文天祥忠于国家之赤诚,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之热爱,珍之如母亲,爱之如生命,惜之如眼睛,要自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一执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兴亡,人人有责,以国立人,以国立家,祖国为一,家国为一,化人心入天心,化人性入天性,化人道入天道,筑我长城,强我中华。

“祖”者,人源之由出。汉字“祖”字左“示”,指祭祀;右“且”,郭沫若甲骨文释“祖”曰“男器”,这个“祖”指对男性祖先的祭祀,指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男性祖先。孔子在《易经系辞下》言“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我们研究中国远古史,圣人说,这位男性中国始祖确指伏羲。

生己者曰父母,父之父曰祖,祖父之父四曾祖,曾祖之父曰高祖,高祖之父曰天祖,天祖之父曰烈祖,烈祖之父曰太祖,太祖之父曰远祖,远祖之父曰鼻祖。祖者,即: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伏羲是中国鼻祖。孔子说伏羲是中国效发天、发现天道的始祖。所以中国尊伏羲,曰中华民族始祖。

“孝祖”者,是对生命本源的尊重,是对民族祖先的尊重,也是对个体自身的尊重。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的传人有共同的生存家园与共同的精神家园曰“祖国”。“祖国”者,中国。“祖”在前,“国”在后,有祖才有国,祖在国方在。所以,中国历史说,去祖亡族,去史亡国。失去祖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灭亡;失去了祖先,“祖国”不存在,这个国家的命运同样是灭亡。

“祖国”者,有祖才有国,才有“祖国”;有了“祖国”,才有个体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存在,才有立足之地,才有民族安全,才有国家安全,才有中国人生存的基础环境与生存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何有中国人的生存。

知行天道,知行规律,报效祖国,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公为祖国,曰忠孝,曰行孝道。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称之曰“君子”“大人”“贤达”,他们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守望着中国文化,守望着天道规律,以公立人、以公立家、以公立族,以公立国。他们不计名利,杀身以成仁,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不论中国发生了什么,中国文化决定是主流,各个时代都层出不穷,所以中国生生不息,世世新、代代新、一代更比一代强。“君子”“大人”“贤达”成为中国做人立世的基石。舍之、反之,中国文化称“伪君子”“小人”。他们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假公济私、阳奉阴违、有奶就是娘、嫉贤妒能、出尔反尔、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弃族忘国、得意忘形,欺天骗祖,他们“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层次都有,大的窃国,中的盗财,小的害人,祸国殃民。“君子”“大人”千古流芳,世代楷模;“伪君子”“小人”嗅名昭著,为国人不耻。而“敬天孝祖”是“君子”“大人”与“伪君子”“小人”的分水岭。

中国文化父母为天、师长为天,尊孝父母、师长,是人生命、生存的回归,也是人命运未来的展望,子之孝,父之德,忠于祖国,孝道父母,孝道师长,史来是中华美德。

汉字“孝”与“效”相通相假。“效”是后从先,是子对先人模仿,其意效法,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国文化的教化就是一忠二孝。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孝道父母,孝道师长。汉字的“效”字构造是六合相交,左是“交”,“交”,上是“六”,天地六合,下是“×”四面八方得惠统一、安宁呈祥。“孝”是无私奉献天下的本意。孝者,法天,法天道,行规律--天心、天性、天理,其一真、二善、三美,反之是假、恶、丑。

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天有其道曰天道,地有其道曰地道,人有其道曰人道,天道、地道人道曰真、曰善、曰美。人在天地间,识天识地识人,象天法地,文化文明,来处即去处,不忘本根天源,知恩感恩曰良心。所以,中国文化做人做事,

敬天曰祀,尊祖曰祭,祀天祭祖,天安人静。孝祖曰人伦,曰道德,曰秩序,曰治世之道。效天、效地行天道,规律铸灵魂做人,遂成中华美德--孝道。

商鞅、司马迁等都说“宓牺教而不诛”。伏羲定天下、治天下,“教而不诛”,用天道信仰规范天下人心,教化天下人心归一,依规律治世治官,治世不杀一人而天下平,伏羲效天、效天道、效规律,是最大的效。所以,伏羲是千秋万代治世的楷模;所以,伏羲走进世世代代人心;所以,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世世代代国祭。

我们祭祀伏羲,最核心的就是弘扬伏羲效发天道,“以卦(规律)治天下”。

天曰大,大曰公,公曰尊,尊曰刚,刚曰信,信曰强。强则立,强则生,强则久,所以强曰善。

上善、下善、左善、百善、中善,天地六合、四面八方皆同曰“百善”。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箴言“百善孝为先”。曰“善”天,天无私覆,资生万物,无私奉献不索取,这是天的境界,是中国治者清官的境界,也是能成天大事、建大业的境界,又是美满人生的境界。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拥有天能天力,做成俗人看来根本想不到、做不成的大事。一个整日盘旋在屋檐下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鼠目寸光的人都是小肚鸡肠、自私自利、计算别人的人,都是不讲别人死活、用尽关要捞一把的人。他们对天、对天道、对规律付之一笑、嗤之一鼻。但走过去回头看,无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谁戏弄了天、天道,毫不客气,天、天道也不饶恕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幸福人生总逃离他们,结果或碌碌无为,或庸俗一生,或昏昏噩噩,或挫折连连,或灾难不断,或走进地狱,为什么?缺少善心,没有天心,总想渔利别人,人在做,天在看。看不起天,得罪了天,天道不佑,规律惩罚,位极人臣,权贵人上,突然会东窗事发;拥有亿万,飞来一难,万劫不复。天道大公,天杀无赦。终生悔矣,但人生没有第二回。

“人”需要“两个环境”,一是“大环境”,这就是认识宇宙自然的大世界,需要超越自然才能认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二是“小环境”,这就是人本身的小世界,“认识人自己”这个“人”,是“个体人”“家庭”“民族”,又是国家,如何生命、生存、生产、生态、生生不息?但认识自己人很难,世界“五大宗教”都是“两个认识”的结晶。其实这两个大问题,伏羲在8000年前全给我们解决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天如何做,人怎么作,人就就会像天一样又大又强。大道很简单,人道并不复杂,是人被一个“私”字缠住了,“私”生俩子,一个叫“利”,另个叫“名”,“爷儿仨”把“公”字丢了,把自己搞复杂了。

“生”与“死”是一对冤家,“公”与“私”是一双对头,“生”是“活”,人要“活”,就必须认识天。这就是中国百姓常常所说“天叫你活你就活,天叫你死活不成”。

百善归一,万善同归,曰天下大同。大同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中国至夏,三皇五帝时代结束,进入阶级社会,大同社会虽结束了,人的价值仍体现在对“万善同归”大同之公的追求中。

伏羲8000年前画八卦画出了天下大同、天下大公,孔子2600前提出了大道为公,孙中山先生提出救国救民的方针是天下大公,马克思的《共产党宣》是天下大公,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还是天下大公,蒋介石拥有800万军队输在非“天下大公”。

中国文化用“祀天祭祖”四字概括,用一个“孝”字总纳,用一个“善”字示“天下大同”谓“百善”。“百善孝为先”成为中国文化基因,刻在中国人的心里,溶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血脉,

孝是人生之本,不孝者连父母、师长都不放在眼里,岂能治好一个家,岂能能治好一方,撑起一片蓝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都是忠国孝祖者,只要中国在,只要中华民族在,就有中国的孝道文化存在。这就是中国世世代代国祭中华民族始祖的原因。

周公在3000年前,甲骨文到金文过渡,文字成熟,为中国第一次建史,记载了治世的“规矩”称为“礼”,礼者,说的就是治世的规矩。繁写的“禮”字,用丰盛的美酒俎豆祀天祭祖曰礼,进一步说用祖传的天道规律做人治世曰礼。周朝“五经”中有《礼记》,以礼治世,开辟江山800年。周公之后是老子,五千言曰《道德经》提出了“德”,知行道曰德,换句说知行礼曰德,按秩序作为曰德曰仁。孔子的“十翼”记载了“天道”,象天法地弘扬了伏羲,《论语》细琢之。世易时移,在阶级社会里,商鞅提出“法”,“法”超越了自然天道,进入了“时代”而利当代之“法”,然而也是世易时移之秩序。这就是“天道”远远高于“礼”“法”之上,是其滥觞,是人间万善之所归。

中国文字是图象文字,最早的文字是伏羲八卦八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依次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个字,它不仅是图象文字,是原生文明,也揭示了天道自然规律。

《左传》说“祀、戎,国之大事也”。古人为什么把“祭祀”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看看甲骨文“伏羲”的本意。

温故知新,知来知往,知始知末,知祖知己,知天知生,这就是为什么“复兴中华必须复兴中国文化”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618.jpg

二 查文字“虙戏”(伏羲)的渊出

 

人类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全部是蒙昧时期与野蛮时期的野蛮史,对宇宙本质与人“生死”没在达到理性认识,与其它动物一样,顺天而生而死,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没有理性概念,没有灵魂概念,也没有求生来世概念。

《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天下”是远古中国的称谓,那时没有国家,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从“天下”计始,由此计中华民族肇始、中华文化肇始、中华文明肇始,伏羲王天下、始天下、定天下、治天下,伏羲这个人物是没有疑义的。孔子与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史都占有重要地位,二人都言伏羲画八卦①,没有伏羲画八卦,夏无《连山》,商无《归藏》,周无《周易》。这是历史对伏羲的肯定。伏羲八卦《易经》揭示的是天道,是宇宙规律,不仅是中国始的人伦信仰,也是中国上层建筑的精神信仰。

伏羲画八卦,认识了阴阳两个世界,认识了天道,认识到了万物包括人在内同源于天,由此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宇宙天上帝信仰。在这个物我混同、人神杂居的世界里,人类向天求生,求风调雨顺,上帝是生命来源,所以上古时代诞生了对上帝祭祀。

祭祀是上古的大事,直到春秋,《左传》说“祀、戎,国之大事也”。上古人间两件大事,祭祀总括了上层建筑的全部。

祭祀是信仰,信仰是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然而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却没有文字。三皇五帝时代是氏族公社时代,至距今4000年左右,夏建立了国家,19世纪初年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并非是朝一夕的创造,是在遥远的历史长河里古人一步步创造的积累成果,是上古文字从符号到文字的文化记忆,祭祀在甲骨文中蕴藏与发现。

若从从甲骨文下手,若发现“伏羲”二字以解,认知其字其形其意,也就比较接近原本其意,很多后人不能解释的问题,就一清二楚了。因为文字出现后并非固定不变的,非知原意,以世人后来文字论断,往往会南辕北辙,如甲骨文“虹”字,原意是一条横贯天空的两头蛇图像,如“身”古文字原意是腹中有孚的女子图像,反映了商殷社会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500年前的历史。这就要翻翻甲骨文字典了。

“虙戱(戏)”二字首出《管子·封禅·第五十》,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称伏羲写作“虙戱(戏)”。管子早孔子175年,孔子称伏羲为“庖牺”。

三  甲骨文中的“虙戏”

李平是当代甲骨文专家,在甲骨文考古与中国古史的研究中是杰出的一个,他在《甲骨文新释读》②说:甲骨卜辞(合集10970正):伏羲的“伏”字写作“虙”,为“虙戱(戏)”。在甲骨文中有“虙”写作:字。 

字去掉两点、去掉了一个黑点,就成为甲骨文字,释为虍。虍是汲水器的尖底陶瓶。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从裴李岗、后李、大地湾等文化可知已经出现了尖底陶瓶。

1、,祭祀的容器陶器;

2、,甲骨文的“心”字。

3、下面是两点水,水溢出,丰盛酒浆的敬献形象。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641.jpg

虍,《说文·虍部》曰:“虎文也,象形。”《字林》曰:“虎文也。”《六书正讹》曰:“象其文章屈曲也。”按《说文》、《字林》、《六书正讹》所述,虍就是弯弯曲曲的虎的花纹。、二字应释为虍,则可释为容,而(虙)是一种可盛液体的陶器。其上是虍,其下是甲骨文的“心”字。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700.jpg

甲骨文的“心”字其它写法


见甲骨卜辞(佚677):甲骨文字形整体仍然是虍形,可释为字。即饮器。甲骨卜辞(佚677)释为丁酉飤不其…。甲骨文释为飤,《说文》曰:“粮也。”《玉篇》曰:“食也,与饲同。”《晋书·王荟传》以私米作饘粥,以飴饿者。注曰:“飴”,音嗣。飴,《玉篇》曰:“饧也。”《六书故》以米糵煎秫爲目飴也。《释名》曰:“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本草》曰:“胶飴干枯者曰饧。”《诗·大雅》曰:“堇荼如飴。”《周礼·天官·盐人》曰:“王之膳羞共飴盐。”注:“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以上对“飤”、“飴”字的解释看就是用粮食制糖。段注《说文》注飴曰“米糱煎者也。者字今补。”米部曰:“糱,芽米也。”火部曰:“煎,熬也。以芽米熬之为饴。今俗用大麦。”《释名》曰:“饧,洋也。煑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也。”《内则》曰“饴蜜以甘之”。饴蜜者,不是糖,是酒。因此,从甲骨文的搭配可以发现这种器物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器具,而不是汲水器,而是祭礼的酒器--祭器、祭物。

《汉语大字典》虙字解释说:“fu ①虎貌。《说文·虍部》:‘虙,虎兒(即貌字)。’②通‘伏’。藏,埋伏。……又虙羲氏,即伏羲氏。《颜氏家训·书证》:‘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商鞅,司马迁所称“宓牺”的“宓”实际上是同一个“虙”“”字,其上是“虍”字,下皆是心字,是甲骨文字的形变。虙字的涵义是为“虎貌”、“埋伏”、“蔽藏”,“虙”、“虑”(虙)、“宓”三字同源同形同意,音同伏羲的“伏”。

  甲骨文有伏羲的“伏”字,参见马如森:《甲骨文实用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728.jpg

这里第一种解是后人对“伏”字的望字生义,第二种刘安的解同样是望字生义,第三许慎所解无解,第四种以卜辞解风,伏、风相通假近接近原始意,言“北方曰伏”,实言是对八方的舞祀。《左传》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陆德明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左传》所说是舞之八音以节,是来自祭祀的八风,而陆德明把祭祀之核心抽掉了,仅指自然界风了。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则作“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亦指自然界风了。

微信图片_20190319152758.jpg

吴苏仪:《图解说文解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四  金文的“伏羲”:

到了周朝的金文,“伏”字的解为后世今人的隐藏、藏匿了。 世易时移,文字变化,有些字已脱离原字的本意。如甲骨文“虹”字,原是一条横贯天空的两头蛇图像,如“身”古文字原意是腹中有孚的女子图像,在周朝金文中对“伏羲”“伏”字与意就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从最古最早的文字“虙戱”来认识“伏羲”原本始义。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下“庖牺”,早于孔子的管子,伏羲作“虙戱”,保留了伏羲二字最早的字形“虙戱”。《汉语大字典》“犧”字解释说:“xi ①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说文·牛部》:‘犧,宗庙之牲也。’《六书故·动物一》:‘凡畜之牡,毛羽纯具者,犧也。’…… 成为宗庙祭司的牲畜。……”这一涵义在后世演绎成为“犧”字,并又被“礼仪”化为毛色纯的、长得健壮的、最好的、专门用于祭祀的“牲畜”-牺牲,后世文字形成产生与演绎过程中,成为“虙”与“犧”两个字。《汉语大字典》羲字解释说:“xi 气舒展而出。“羲”字上面的部首不是羊字的简写,是甲骨文串或一串丰盛祭物的象形,下半部演为左秀(心)与戈组成的,“羲”与“戏”的差别只是数量和场面上的差异,但实为同一个字。特别是戱、戲(戏)这两个字,它们同义同音时都读为“虎”音,其根源在于祭祀活动用的“虍”器祭祀的容器;,心的虔诚供奉;,进献牺牲的祭祀。“(虙)戱”者,伏羲之名;虙戱者,祭祀之实,这儿不只是一个伏羲,是一个族群。

虙戱、虙犧、虙羲、虙戲、宓牺、宓羲中,虙、宓、伏羲三字同音,同读“伏”音;羲、戱、戲(戏)三字同义字,同读“息”音息。音细是祭祀活动中的歌舞形式,音“虎”。是祭祀活动所进献的祭器、祭物。

伏羲姓“风”,其繁体字“風”,天下一条曰虫,这条虫便是龙。隐含的是伏羲部族属于龙蛇崇拜的部族,称之为龙族;虙羲又称庖犧、包犧、包羲、炮犧,庖、包、炮皆含有“包”,包字所含的“巳”是“虫”的形变,包字会意手持蛇或怀抱蛇,也属龙族;“庖牺”的“庖”字,本义是会意在宗庙里做祭祀仪式。“炮牺”的“炮”字,《诗·小雅》说“炮之燔之”。《礼·内则》说“炮取豚若将”。注曰:“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礼运》“以炮以燔”。《周礼·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注曰:“炮祭,燔柴也”。“炮”者,不是言用火之熟食,是祭祀,“炮”原本应该属于一种祭法,这就龟筮,火烧龟盖裂纹的结果,以伏羲八卦卜筮问天意。这显然是伏羲龙的子孙卜筮之俗--问天,问上帝。

“庖牺”“包牺”“炮牺”有“火”、有“巳”有故。这是伏羲风、包、庖、炮称名龙族四姓祭祀习俗,故可通用互换。“巳”是蛇,蛇是伏羲氏族崇拜,蛇亦是龙,是龙氏族信仰。--宇宙自然天上帝。

《汉语大字典》“犧”字解释说:“xi 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说文·牛部》:‘犧,宗庙之牲也。’《六书故·动物一》:‘凡畜之牡,毛羽纯具者,犧也。’ 成为宗庙祭司的牲畜。”“犧”字,后世文字又被演译为祭祀“礼仪”,化为毛色纯的、长得健壮的、最好的、专门用于祭祀的牺牲,羲-犧-牺-戲相通相假。礼,仪,--祭祀。

虙羲氏又称犠皇、皇羲、戲皇、天皇、皇雄氏、雄皇、黄熊氏、雄黄氏,等等。历史上伏羲写法不尽相同《管子·封禅·第五十》称虙羲,《史记·封禅书》引此与之同。《风俗通》引《尚书大传》说:“伏羲为戲皇。”《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伏希之妹。”《帝王世纪》中说:“庖牺氏……一号黄熊氏”,“包羲一号天皇”。并按说:“《五行大义》引作‘雄黄氏’,《路史·后纪》曰‘皇雄氏’,《世纪》云‘一作雄皇’”《辞海》伏羲氏词条中说:“一作宓羲”,“亦称犠皇、皇羲”。“皇”“黄”其意在天,其意全在祭祀。

胡厚宣等著《甲骨文合集释文》释甲骨卜辞(合集10970反)为“三百九十三鹿”。合集10970正、反两面的卜辞内容完全可以印证甲骨文字应释为“伏”。

甲骨文释为“罩”字,《说文》曰:“罩,捕鱼器也。”《易经.系辞》说伏羲“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结网捕鱼,伏羲之始也。《尔雅·释器》曰:“篧谓之罩。”所以,甲骨卜辞(合集10970正)1释为:“乙(丑)…贞翌(丁)卯其伏敝虍弗罩”与甲骨卜辞(合集10970正)2曰:“乙(丑)…贞翌(丁)卯王其敝虍罩八月。”敝,《说文》曰:“帗也。”《周礼·春官》曰:“凡舞有帗舞。”注曰:“帗析五采缯,今灵星舞子持之是也。”《说文》:“弗,挢也。”“挢,举手也。”

五  甲骨文“虙戱(戏)”探义 

所以,甲骨卜辞(合集10970正)其义为:

1、(猎,)字象以捕获的猎物作为祭献的牺牲,并帗舞、奉酒,高举猎具。普遍释为狩,有学者认为,是为伏羲“伏”字初文。

2、王打算在八月作“敝虍罩”的仪式。

“”(猎、伏)代表了祭祀习俗进献猎物,显然是古人狩猎的形象。

3、“伏牺”的“牺”代表牺牲。

1、戲(戏)代表了进献酒、饴的虍器悬挂在高杆之上,而部首戈类似于甲骨文(猎、伏)字、代表的“Y”形杆。

甲骨文“虙”、“虑”(虙)、“宓”与“伏”相通相假通“虙”,伏羲的“伏”就是“虙戱(戏)”的“虙”。“虙”“戱”二字相合为“虙戱”,甲骨文(虙)字的本意,象形字显示了原本涵义:披着虎皮伪装、埋伏、蔽藏狩猎,用陶器盛着丰盛的祭品,悬挂在高杆之上,以虔诚之心,以歌舞祭祀上帝,祭祀“英雄”、“神灵”。伏羲氏殁,继伏羲创造文明与对人类贡献,伏羲氏族视伏羲为人世间的上帝,与宇宙自然界的上帝同受世代祭祀。在遥远的历史长河里,记事符号演化为文字,以殷代甲骨文“虙戱(戏)仍是。因之,“虙戱(戏)”的留存了古人祭祀“上帝”、“神灵”、“英雄”“始祖”意义之渊源。

由此,我们可知,伏羲其人其族以狩猎生存、认识了阴阳两个世界,理性的认知上帝,把宇宙自然现象,理性地分阴别阳,分为两个世界,并上升为天道,用规律指导作为人类的精神生活,伏羲已经走出野蛮时代,升起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进入了上古文明,建立了上帝信仰,天道信仰,以陶器盛着丰盛的祭品、且歌且舞对祭祀上帝,天道。

《左传》说“祀,国之大事也”,又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和”。祀是古人精神生活的总和。结论:“虙戱(戏)”伏羲是祭祀上帝、信仰天道氏族的名号,伏羲是伏羲氏族的始祖。

注:①孔子:《易经•系辞下》、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②李平:《甲骨文新释读——龙凤两族》。③《左传•隐公五年》。

 

第六节 “其帝太皞”与东方大帝太皞

 

 

“其帝太皞”首出《逸周书·卷六》,“太皞”之“皞”,其字左旁本作“日”,或又写作“皓”、“曎”、“昊”字等。“昊”即“昊天”,指太阳高照而广袤无边的天。《尚书·尧典》孔传说:“昊天,言元气广大。”《诗·昊天有成命》郑笺说:“昊天,天,大,号也。”《说文》说:“皓,日出貌”。“皞,旰也”。“旰,晚也”。讲“皞”为“旰”可能是晚出貌,而后世以“皞皞”或“皓皓”貌洁白,以“皓旰”貌盛大,仍都与早晨日出相关联。作为族称的“皞”、“皓”等字,本取义于“日出貌”的意思,即晨曦初生的写照,后来借用“昊”字,不仅可以表示太阳经行于天,更重要表示太阳的金光灿烂。因此可径训“昊”字为日之光明。“太皞”的“皞”字,同“大昊”的“昊”。“昊”,天也。太皞--“大昊”作为一个部族领袖与部族的称名,也是太阳崇拜太皞氏族的称号。

 

一 “其帝太皞”“皞”的滥觞

 

古人对大自然从不认识到认识,首先是对苍天崇拜的自然崇拜,对上帝的崇拜的超自然;“上帝崇拜”是苍天化身的崇拜,而直观的则是太阳崇拜。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温暖,驱逐了严寒,遂之对太阳神崇拜,把太阳视为上帝的一个主要神祗。

太阳里有金鸟,金鸟的飞升起落就是太阳神的巡行,然而太阳神与人世间一样要有归宿,于是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作“旸谷”,或作“汤谷”。栖在“扶木”,即“扶桑”,或“建木”。这是古人设想的最遥远的东方。

不少典籍都记载关于“太阳神话”很多,“三足鸟神话”、“扶桑神话”,那个早晨飞离扶桑的金鸟,飞翔了一天,从东方到了南方到了西方,从西方归来,夜里经过北方的冥国,又回到了东方扶桑。金鸟日落扶桑。扶桑或者说穷桑。

这儿当为太皞居住过的地方,所以才有日落扶桑之称,或称“穷桑”。“扶桑”、“穷桑”指山东曲阜。古人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作“旸谷”,或作“汤谷”。《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汤谷”者,太阳升落的地方;“扶木”,扶木,即扶桑,又称建木,金鸟太阳栖息的地方;“金鸟”者,就是金鸟太阳。《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说明了东方有一个的太阳崇拜——鸟崇拜的氏族。

“太阳金鸟”每天早晨从扶桑树上起飞,每天夜里归来宿营的地方,同时“汤谷”也是古人设想最东的地方。

太阳为什么会运行,一天行八万里,因太阳会飞;人世间看到的什么会飞,是天空双翼的鸟。太阳金光灿烂,所经称“金鸟”。

鸟即“凤”。凤,即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古人认为凤凰保护了他们,对凤鸟崇拜,把凤作为自己氏族的崇拜,把凤作为自己氏族的姓,古文字“凤”“风”相通相假。这就是太昊“凤”姓的由来之滥觞。

《左传》记载“陈,太皞之虚也”①。陈,是太皞的故都,陈有太昊陵。

 

二  《左传》记载太皞鸟崇拜是中国龙凤文化“凤”的渊出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东方有一个氏族——“少昊之国”。 ②

《山海经·海内经》说:“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③

《山海经·大荒南经》又说:“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④这“倍伐”大约就是“般”的缓读,而“般”与“凡”古音相同,与盘古的“盘”同,三国时徐整《三五历纪》中所出“盘古”渊出大概于此。

“凤”字又以“凡”为声符,因此,少昊之子“般”毋宁说就是“凤”。后人以为“倍伐”,即《尔雅·释鸟》所见的鵖鴔,亦即戴任、戴胜,单称作“鵀”,也还是一种鸟,且古人亦归为凤属,即鸟属。

少昊是什么氏族崇拜呢?《左传·昭公十七年》作了清楚的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为水纪,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鸟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鸟氏,司徒者也;鸬鸠氏,司空者也;爽鸟氏,司寇者也;鹘鸠氏,司事者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⑤

《左传》把少皞氏族作了一个祥细的介绍:

一,这个氏族是一个以鸟为崇拜的氏族;

二,这个氏族不仅是一个鸟崇拜的氏族,而且是一个具有“鸟官”系统的强大部族,已建立了原始政权,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方国”。

少皞居住在东方何处?《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少皞的居址“东海之外有大壑”,这是一个隆洞的说法,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尸子》又说:“少皞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这个“邑于穷桑”,说少昊居住在“穷桑”。

《拾遗记》也说帝子与皇娥生少昊,“号穷桑氏,亦曰桑丘氏”;而又谓“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却把“穷桑”之地转移到西方了。神话的转移不足为怪,因为按后世的五行系统,少昊号曰金天氏,是主西方的。所以《山海经·西山经》又载:“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返影)。”郭璞注:“日西入则反景东照,主司察之。”郝懿行云:“是神,员神,盖即少昊也。”虽然“鸟王”变而为山神,而主司返影,还是与日所照的“穷桑”有关系的。与太昊相比照,少昊本亦为东夷部族。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称伯禽所封地鲁“少皞之虚”,今山东曲阜有少皞陵。

太皞鸟崇拜是中国龙凤文化“凤”的渊出。

 

三  太皞者东方大帝

 

同在一典里,还记载有太皞。同是一个皞氏族。太者,古也,广也,大也,老矣;少者,小也,晚矣,与“根”相对枝叶也。。太皞在东方,陈地有太昊陵,少皞也在东方,鲁地曲阜有少昊陵。二者是同一个在“皞”字,同自由出,是一个祖先。二者又同在东方区域,说明二者关系不是联盟关系,而前后关系,祖裔关系。因此太皞与少皞有关。少皞氏族是鸟崇拜,太皞氏族当然也会存在鸟崇拜,二者氏族同为鸟崇拜,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太昊是风姓,鸟属;少昊是嬴姓。皋陶是属于太昊族属,偃姓,许慎《说文》释“嬴”、“偃”,语之转耳。由太昊氏族是鸟崇拜,少昊氏族是鸟崇拜,氏族崇拜是祖先崇拜,同自由出,由上述可知太昊、少昊为同一氏族渊出同源,同为鸟崇拜、太阳崇拜、上天崇拜,而上帝是上天的化身,也是上帝崇拜。上帝主宰天上诸神,风雷雨电,日月星辰等诸神,上帝且主宰山川大地及人世间,而人世间的上帝就是太昊。

在东夷族居住的区域,从文献记载可知,先后存在着太皞族与少皞族。二者有前后之别,老少之分。太皞族在前,历史较早;少皞族在后,历史较晚,在太皞族之后,“少皞师太皞之道”,少皞族是太皞族的后裔。

东方人奉太皞为祖先、为人世间的上帝。于太阳崇拜说来,东方人自认为东方是太阳的圣地,太阳从这儿升起。太昊就是大太阳神,少昊就是小太阳神。“太阳神”是古有心目中的“宇宙神”“天神”,它就是“宇宙上帝”,就是《逸周书·卷六》所说的“其帝太皞”,于人世间,太皞则是东方大帝。

太昊与少昊文化考古界公认是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4300年),“昊”字符号为一轮太阳升起之光明。在东方二昊活动的地区,中原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7800年)地区类式“昊”字符号,都是“其帝太皞”族活动区域,都证明了“东方大帝太皞”的确在与太阳崇拜。在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彩陶纹样母题中多见的圆点和圆圈,已透露出清醒的太阳崇拜文化意识。

 

注:①《左传·昭公十七年》。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③《山海经·海内经》。④《山海经·大荒南经》。⑤《左传·昭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