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伏羲祭 五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溯源探正

2019-3-19 15:32:44  62

第九节  先秦时期太皞与虙戲的信仰、王都与祭祀陵庙比较

 

杨按:“太皞”与“伏羲”的问题是先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回避了它,只谈伏羲,不论太皞。汉代刘歆也没有正面回答它,但他坚定不移,并为太昊伏羲,为中华民族做一一件史无闪例的好事,所以清末大儒章太炎称他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人物。汉以后到清2000多年没有任何人寻找它,当代考古学家连问没人问它,历史学家任何人也没人解它。然而,这应当是打开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金钥匙。

中国文化经历了上帝信仰→宇宙上帝与人间上帝信仰并行→始祖信仰与天道信仰并行的脚步,伴随中国历史走过了原始氏族公社大同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里程。

 当代研究伏羲,研究伏羲八卦,研究《易经》,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本源,不但作为中国历史研究,而且作为中国文化本源研究,又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研究。我多次说《易经》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经,又是哲学的基础理论。伏羲是三者之鼻祖。我自知不少人一定说,你把伏羲拔得太高了,把《易经》的地位拔得太高了。

且不说自然科学,说说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家与哲学家。

历史学家是做学问的,做学问,是有分野的,有局限的,有具体问题的,他们多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做,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然后得出结论,都是一帮学者争来争去,最后才有一个认为合理的结论终结为定。

哲学家是要对人生问题做一个根本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是钱的问题么?那为什么有钱了之后,你还是不快乐呢?是社会地位的问题么?那为什么你高位权重之后,还是时时感叹人世无常?金钱,地位,名利,爱情,房子,车子,票子,这些都不是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对哲学家来说,这些东西都无法对人生问题根本解决,一个欲望满足了,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欲望,新的欲望会比旧的欲望更难以满足,更叫人痛苦。欲海无边,人如何摆脱空虚,无聊,痛苦?

人的生,死,爱,欲,是无法通过好生恶死的欲望满足,人要面对整个的世界,面对整个的人生根本思考,得寻求“大智慧”,或者说,你得“闻道”,然后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你知晓这个“大智慧”在哪里?“大智慧”它是哪个肇创?它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创立中国大地了。

它告诉你,世界是如何开始的,又会如何结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时间是否有尽头?生命从哪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生、会老、会病,会死?为什么必须死?为什么我们会痛苦,会快乐,会空虚,会充实,会爱,会恨?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那么恶从何来?如果是恶的,善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我们究竟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

孔子受历史的限制,不争论,直言伏羲,太伟大了。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是振臂一呼伏羲画八卦、伏羲是“百王先”,天下哑然相从,孔子是流芳中国2000多年的中国第一人。

哲学家说得好,“真理不能带给我们富贵,但能带给我们自由”,那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比什么政治自由财富自由要更为自由,一个财富自由的人,仍然可能困惑,可能焦虑,可能空虚,可能无法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却能在内心世界里自由飞翔。中国文化的自由与天道、天性、天心、天理同道的自由,当一个人走进“自由王国”,他的利益就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

伏羲之所以万世为尊,伏羲是宇宙本体论、天人合一论,天下社会价值论、天下一元方法论,伦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或玄学,或理学,或心学,或朴学,尽在其中。总曰大世界观宇宙观,“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主张道统为正统,主张道治为政治,知行规律,心定万物,明晓主宰我们的是规律,不是我们。复兴中国文化是什么?道家是无为之出世,佛家的目的是解脱之出世,隋唐之后历史上多次排佛为什么?连解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救佛祖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无妄无灾,有好姻缘好儿女好身体好福气,民族国家何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儒家目的是入世之致太平,何是为私利之贵、权贵之尊?如何真正完成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工程,站在民族国家的基石上,吸收百家精华,弃其糟粕,道贯百家、精贯中西,统合升华,万善归一,由行天道来完成。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代人共同认知伏羲、认知天道、认规在律的民族认同。

天之道,人之运,物与人同,人人都在做,个个都由天鉴。复兴中华,匹夫有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岗位不同,以民族良心,在复兴中华文化大厦工程里,能进一言则进一言,能做一事则做一事,能添一砖则添一砖,能加一瓦则加一瓦,心无撼,则对得起中国,对得起自己,可谓尊重自己,尊重祖国。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310.jpg

伏羲故都画卦台宋代伏羲像

第九节  先秦时期太皞与虙戲的信仰、王都与祭祀陵庙比较

 

我们在上述的第三节与第四节中,分开谈了先秦时期关于太皞与伏羲的文献记载,寻找中国始祖的定位。不论是以太皞为首的古史帝王世系,还是以伏羲为首的古史帝王世系,都把燧人氏作为中国历史的远祖。燧人氏太遥远了,距20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可能是燧人氏后裔,古史传说燧人氏教人用火,火于人类太重要了,一用来取暖,二可烤熟食物,关系人类的生命与生活。火有二分,一曰自然火,来自雷电燃烧森林余尽之火,人类保存、始用自然之火;二曰人工制火,古人发明了用两个干木棒磨擦生火,但干木棒容易潮湿不易保存;后来发明了用两块石头摩擦生火,这样的石头叫燧石,这个发明人工制火的人,就是燧人氏。燧石俗叫“火鎌子”,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民间仍然在使用,那时火柴使用不久,叫“洋火”。燧人氏超越自然物,解决了保存火种的大问题,世世代代中国不忘他。但燧人氏处于人类的野蛮时代,未进入文明时代。

我们不可轻忘百年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左右是最后一次冰期融化大纪,此前气侯的变化几次冰期发生,人类生活的地方,惹得人类不能生存,或集体灭亡,或集体迁移,这就是考古发现有些远古王城消失及人类文明中断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参考的问题。

中国建史指中国文明史,周代第一次建史的“五经”,以尧记;第二次孔子建史以伏羲记,第三次汉代建史以太昊伏羲记,都没有从燧人氏记,这是因为关系国家文明之始的大问题。

 

一  太皞与伏羲的“王都”比较

 

我们比较先秦时期的太昊与伏羲的古史帝王世系中,二者都位于燧人氏之后、神农与黄帝之前,二者排列位置相同,处于同一历史时期,这是先秦文献记载的一致结论。太皞、伏羲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此显赫,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是可靠的,所言太皞、伏羲王业昊昊,各做了几件大事呢?

首先说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记载伏羲三件事:

第一件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

第二件是“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

第三件始建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王天下”就是统一天下部落万邦,必有天下王的统治之所,它就是“都”。但孔子没有记载伏羲“都”在哪里的确址。

再说《左传》记载了太皞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肇创中国龙,“太皞以龙纪”。

第二件是太皞王天下,始建都,“陈,太皞之虚也”。虚,同墟,同都,言陈是太皞之“都”,是天下政治、文化中心,说“陈”是太皞王天下的大同氏族公社的确址。

二者都位于燧人氏之后、神农与黄帝之前,二者排列位置相同,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同为“天下王”,同皆建“都”,“三同”者说明,一个时空不可能有“二王”“二都”,二者是一者,是同一个。

至于汉以后关于伏羲的其他记载,我们既没有事实证实它,我们也没有理由必要否定它,只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它。历史的本身是历史的流传,流传就是历史。然而,作为中国始祖的伏羲,作为中国文化本源的伏羲八卦,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历代都在追溯,去寻觅它,去认识它,尽管寻觅、认识到的品位不同,还是一步步在接近。大抵因天限的缘故,找到它本质的那一代,可能就是走上人类集体灭亡的那一代了。

 

二 太皞与伏羲的信仰比较

 

信仰关系到人类对宇宙与人生命源头的认识,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通道,它主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全部,西方人称“图腾”,中国人称“崇拜”。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未来。信仰是辩别氏族的标志,同时也是归一氏族人心的治世众妙之门。

首先说太皞的崇拜:《左传》记载“太皞以龙纪”“龙师而龙名”,历史记载得清清楚楚,太皞是龙崇拜,这是一。

其二,“皞”“昊”相通相假,太昊族又有太阳崇拜。百年考古出现的距今6500年-4300年的大汶口文化“昊”符号,这是史界与古界公认东夷太昊族代表符号之族徵,在距今9000年-7800年的裴李岗文化中,也出土了类似的“昊”符号,中原是太昊族由东向西发展的广大地域。故裴李岗文化的得主应当是太昊。

其三,太昊族还有有鸟(凤)崇拜。中国神话中“太阳金鸟”的传说,《左传》记载与太昊后裔少昊鸟(凤凰)崇拜,少昊在后,太昊在前,部族后裔的崇拜是部族原始崇拜的延续,证明了太昊的鸟崇拜。

先秦时期记载的太昊“龙”与“鸟”(凤凰)的部族崇拜,是中华民族崇拜的源渊,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渊源。

再说伏羲的崇拜:先秦文献没有龙崇拜的记载,但百年考古中却发现了太昊与伏羲是“一个人”的关系,说明伏羲有龙的崇拜。

在距今9000年-78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类似的大汶口文化的“昊”符号,说明了这一区域是太昊族活动区域西迁扩大的结果,这是一。

其二,同时裴李岗文化遗址中,1986年至1987年,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大多数为7孔,可吹出七种音节,七数是伏羲八卦乾天7数的映真。

在20多处古墓葬中,还出土了占卜用的龟壳与石籽,没有伏羲,没有占卜;有了占卜,就有伏羲,就有伏羲族;占卜的存在,就是伏羲族的存在。太昊若不是伏羲,在不是伏羲的太昊区域,怎么可能出现占卜的龟壳与石籽?

在同一地区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又出土了距今6500年的蚌壳龙,这也是伏羲族存在与龙崇拜的确证。

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大系统完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国家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汉代2000多年前伏羲女娲交尾像是龙尾比比皆是,晋代始记载伏羲是“龙身”“蛇躯”,后世伏羲文字与龙图体是伏羲龙崇拜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称龙为大龙,称蛇为小龙,大小龙别。

太昊与伏羲二者都是龙的图腾崇拜,有相同、统一的信仰崇拜,这是辩别二者统一的核心、关键问题。解决了这个核心、关键问题,一通通百通,一决解百疑,一定百皆定。

 

三 太皞与伏羲祭祀的“陵”“庙”追踪比较

 

比较研究太昊的陵与伏羲的陵、太昊的庙与伏羲的庙,来研究太昊与伏羲是不是一个人、一个古帝王。

《左传僖公十五年》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亡国去史,亡族去祖,这是社会定律。

祖先是一个民族与民族存在的标志,中国文化从不数典忘祖,先人殁了,祭父亲,祭爷爷,祭太爷,祭祖爷,祭民族始祖,于后人曰“后继青烟”,于前人曰“青烟不断”,于民族曰“生生不息”。

祭奠始祖,不忘生命来源,是人之本。人的生命来自父母,民族的生命来于始祖,这是人伦大法,也是治世大则。是祖则祭,非祖不祭;人必祭父母,民族必祭始祖,否则人将不人,族将不族。

“庙”古意曰“祖”,故庙曰庙堂。《说文》释“庙”曰:“ 宀 为屋宇,逝去祖先的屋宇示为祭祀。庙(廟),即指祖先的形貌。”段注说得更明白:“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廟。诸书皆曰廟,貌也。”《祭法》注云:“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庙者,指祖先,这是庙的原意。汉生人建庙,筑建生祠,把庙变成了祭祀的场所,庙的原意扩大化了。

庙堂谓上,谓尊,谓天,人死了父母,至今中国人曰“天塌了”。于中国文化,国人世世代代厚祀祖先,这是人伦道德,曰孝道,曰治世,其不受改朝换代的制约,只要这个氏族、民族存在,就有祖--庙的祭祀而流传,所以直到1949年之前中国文化族族、姓姓有祠堂,这是治世的重要社会组织,曰“家法”“族法”,是“个体人、家庭、民族、国家”家国一体的中国文化。。

庙,百年考古可知始于商朝,2017年9月,在安阳殷墟商王武丁夫人妇好墓前,出土了庙基的柱础,在墓前建筑,供死者如有生时享受始建庙。所以庙--墓相连,是以墓建庙。有坟墓则有庙。汉以后,庙扩大化了。

坟,历史悠久,在距今9000年-78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与距今8000年有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古墓葬。古时中原即中国,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文化最早的文化,是伏羲时代文化的反映,伏羲八卦可知,伏羲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已经认识了人同时生活在阴阳两个世界的同一个空间,认识了人的灵魂存在,所以人死后筑坟以葬,灵魂升天,人体入土,因之,墓葬之坟是伏羲时代文化的结果与留存,一直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流传。

中国文字商殷甲骨文、周金文成熟,可记史了,中国历史建于周代,即“五经”,《周易》始出世。显然《周易》是伏羲八卦伏羲易、夏朝《连山易》、商代《归藏易》流传的总括。如果说,周代是中国文明的一次高峰。周建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3000年,那么在周朝文明的5000年前,中国史前有一次文明出现,它就是伏羲时代的史前文明。

周朝诞生了周礼,正是由于周礼的存在治世,周是中国历史上长达800 年历史与文化最灿烂的奴隶制王朝,给中国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个例。阶级社会,等级森严,“生”“死”是人生两件大事。统治者生前高高在上,死后也要高人一等,对人死存在的坟也有不同的称名。周礼称古帝王与天子的坟墓曰“陵” ,圣人的坟墓称“林”,诸侯的坟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换句话说,周礼陵--林--冢--坟,“陵”的称名始于周。坟,是伏羲氏族公社时代天下人人平等的远古遗风,伏羲的坟同天下人人一样,也平等同称“坟”,今民间仍称“人祖坟”。弄清了“陵”的慨念产,来认识太昊陵就容易了。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见陈涽公,《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自卫适陈,陈侯起陵阳之台。”也说到“陵”,即指太皞陵,说明在周朝时已有太昊陵存在。

裴李岗文化与大地湾文化都说明的坟墓的存在。太昊是人,人也要死,死后也要葬而成坟,有千古相传的“太昊陵”。“太昊陵”不称“伏羲陵”。“庙”是后人以祖所成坟周时称“陵”筑庙,有何人之坟之陵是常理,既是太昊的坟墓、太昊的庙,名“太昊陵”“太昊庙”。淮阳至今称伏羲陵名太昊陵,其庙午朝门匾额千古是“太昊陵”三个大字。

“太昊陵”“太昊庙”所祭的祖先应当是太昊,但此庙主体建筑统天殿的庙主却是手托八卦、千古厚享的伏羲。

伏羲故都淮阳有“太昊陵”,庙主是伏羲。伏羲故里天水有伏羲庙,伏羲享祀之殿曰“太昊宫”,而不称“伏羲宫”,伏羲庙怎么有“太昊宫”,厚祀的也是手托八卦的伏羲。

天有一日,人有一王,庙有一主,国有一君。同一个庙,称名与庙主不一而名不符实,其中必有因由。伏羲故都与伏羲故里史实与民间的庙传,若太昊与伏羲不是一个人,若太昊与伏羲不是一个氏族整体,若太昊与伏羲不是一个部族系统,岂能太昊与伏羲能在一个祖庙里庙享受祀?这是中国文化决不可能存在的。若是怪异现象,不是一个人,不是同一个民族始祖,违背中国历史,违背民族信仰,必受到世代圣贤的摒弃,而且世世代代龙的传人也不可能认可、认同尊为中华民族始祖,而千秋万代朝谒贡拜。

“太昊陵”称,与《周逸书》这本周朝的诰誓号令,所称的“其帝太皞”相吻合,太昊谓“帝”是“上帝”,是“宇宙上帝”。宇宙上帝看不见、摸不着,虚无飘渺,高远在天。“陵”是葬制,葬的是人,显然不是宇宙上帝,而是“人世间上帝”。太昊是人,不是神,是人世间帝王;是人则葬,则有坟墓之陵。从这里我们可知,直到周朝,显赫的宇宙上帝,只言太昊,不言伏羲,太昊实是伏羲。

全国200多处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用“太昊”命名的只有伏羲故都淮阳“太昊陵”,与伏羲故里天水“太昊宫”,其它无有用“太昊”命名的。这里说明了一个重大问题:“太昊陵”及“太昊宫”的存在与命名是古老的存在与命名。所以称伏羲故都太昊陵为“中国第一陵”“天下第一陵(伏羲时代没有国家称‘天下’”;所以称天水伏羲庙太昊宫“中国第一宫”“天下第一宫”。

《周逸书》所载“其帝太皞”,影响中国历史,影响后世。管子所言的“宓戏”、孔子所言的“庖牺氏”、庄子所言的“伏羲”等,与《左传》、《山海经》所言的“太皞”,古史传说是一代接一代、一世接一世的口传心授,古人没有人说伏羲与太皞是一个人,是同是一个中国开天辟地“百王先”,也没人说太昊就画八卦,这样流传到周朝,直到春秋战国时期。

“述而不作”,谬误比空白更可怕,古人怕殆误后人,仍沿袭口史,分别用“伏羲”“太皞”记载,伏羲是伏羲,太皞是太皞。八卦是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大问题,但是直到周朝,文献上没有人画八卦。

这里涉及到中国始祖“伏羲”“太皞”这个非常严肃的、关国系族的大问题。然而,仍没有人确证二者是同一个人。历史留下了一个这个千古历史大谜。

周奴隶制世朝建于公元前1046年,共传30代37王,亡于公元前256年,战国仍属衰周,在先秦文献资料中,姓与氏、名与号是两码事,依周礼,有着严格界限礼序规定,只有国君、贵族有姓氏,百姓(奴隶)只有名,连姓也没有,对待古帝王的名号当然不是空穴来风的命名,而《世本》其中一个版本所说的“太昊伏羲氏”则显然是个例了。《世本》是战国时期赵国史官所撰的史书,其价值与权威性远远高于一般诸子典籍,称“太昊伏羲氏”当然率有所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太昊”作了“伏羲”的号而“太昊伏羲氏”吗?

关于伏羲生地、何姓氏,先秦时期文献资料没有一本记载,老子没有言,孔子没有讲,司马迁没有说,屈原的“天问”没有问。三国归晋之后,距伏羲时代至少有6000年,6000以后的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庖羲生于成纪”,此说何来何据?只有《左传》说“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太皞之虚也”。虚,都也,活动区域也,天下的都地,太皞葬的葬处,伏羲故都有太昊陵、宛丘、画卦台等。至今古成纪有雷泽、风谷、卦台山等,古属东夷区域山东有雷泽、伏羲陵等,反映了什么?给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太昊、伏羲,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间。

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只是一种几千年以后的人,看几千年以前事的研究推理罢了。

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太昊与伏羲有着惊人的一致,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涉及到中国始祖,涉及到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总开关。让我们研究的是:

典藉言伏羲多说是东夷人,“夷”的称谓距三皇五帝时代很远,距伏羲时代更远,在《竹书纪年》中仅在夏代就出现20多处“征夷”“伐夷”,徐旭生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他的著名“华夏、东夷、南蛮三集团说”,言伏羲女娲是“南蛮集团”,一槁把伏羲划到南方去了。但他又说东夷集团之太昊开始只很小的一块地方,主要活区域在豫东、鲁西、皖西北,这个论断倒是正确的,但是徐先生把太昊与伏羲割裂了。如果说“三集团”存在的话,这时已是炎黄时代了,是伏羲以后3000年以后的事。其实,太昊的都地就是伏羲的王都。换句话说,这么一小块地方就是伏羲的“天下”,就是古中国的发源地。伏羲生在这里,主要活动在这里,王在这里,葬在这里。当然,伏羲时代至少的3000年里,伏羲后裔世代都打伏羲旗号,都称伏羲,但是画八卦创天下、肇治天下、定天下的始祖伏羲只有一个。虽然大禹治水时代已定九州,西北属雍州,这已离伏羲时代至少有5000年,这显然是古天下后来发展有结果。



第十节 “神道设教”的终结、“太昊”的隐没,“以道设教”的黎明、伏羲登上中国祖坛

 

 

一 先秦史八问

 

太皥与宇宙上帝并驾其驱,曰“上帝”,延续到周代。距今6000年-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符号,与距今9000年-7800年裴李岗文化的符号都有类试“昊”的出土符号,说明了在历史长河里三皇五帝的“上帝信仰”与后世无可比拟的太皥族后裔的延续之强大。

《左传》记载“太皞以龙纪”“龙师而龙名”,龙者,飞龙在天,兴云播雨运行天下,龙称之谓“神物”之“神”,甲骨文的“神”字,是曲曲折折闪电的字象,是“龙”字产生的实质渊源,所以周公写《周易》乾(天)的卦辞以龙喻,“宇宙上帝”与“龙”,从宇宙自然理性升华为意识形态,而信而仰曰信仰;天帝,上帝在天上,看不见,确感得到其风其雷其雨其电,称之谓运行宇宙人间的“神精”、“神气”、“神能”、“神力”。太皞者,始祖,祖先,人王,生命之本,天逝,灵魂在天,生前通天,死后通人,曰祖曰人曰神,亦仍称谓“上帝”,而信而仰曰信仰。因此,我们从这里可知可见,周王朝祭祀宇宙上帝--超自然的“神”--“神教治世”,而“人世间上帝”--天下始祖--“其帝太皞”也成了“神”,是“治世神”。换句话,天上与人间都是宇宙上帝主宰世界。

《礼记·丧服小记》及《大传》皆说“礼不王不禘,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禘”同“帝”,周礼规定“不王不禘”,只有“天子”有祭祀上帝的权利,诸侯只能祭名山大川,百姓只能祭祀宗庙祖先。哪个能与与上帝沟通,不要说百姓,连诸侯也不沾边,只有天子可以祀上帝,可以得到上帝的意志。因之,直到周代,仍是“神教治世”。

西汉刘向在《淮南子》一书中说:“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上帝,公侯们可以祭祀百神即各种自然神及祖先神。从卿以下普通百姓就只能祭祀家族的祖先。换句话说,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天下百姓,中国百姓只能崇拜天子,不能崇拜上帝。至今北京天坛没有天帝形象,只有“天帝”二字,那不是诸侯及百姓祭上帝的地方,天坛是皇帝天子祭祀上帝的圣地。

周王朝的“天子”是上帝的元子,故称“天子”,上帝管天子,天子管天下诸侯百姓,天子如何治天下,要听天意,天意从何而来,祭祀沟通所得,祭祀是国家大事、天下的制度法令源头。《国语•鲁语上》说:“夫圣王之制,祀也。”《周祀•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就是《逸周书》所言“其帝太皞”。

《论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周因于商礼,商因于夏礼,世易时移,各代之礼有所增減,三代礼相因,直到周代祭上帝。

太昊的写法有多种,如太皞、太皓、泰昊、大昊、大皞、大皓,太-大-泰相通相假;皥-皓-昊相通相假,指的都是(太昊),都是对“其帝太皞”的赞释多种,脱离了天文,只重人文,或望文生义,或只释人帝,绝弃了天帝、上帝,偏离其本意,如:

1、《尚书·尧典》孔传说:“昊天,言元气广大。”

2、《说文》说:“皓,日出貌”。

3、《诗·昊天有成命》郑笺说:“昊天,天,大,号也。”

4、晋《拾遗记.太昊伏羲氏》说:“昊者,明也”,以春皇居东方,“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

5、晋《帝王世纪.太昊伏羲氏》说:“燧人氏殁,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月之明,是称太昊。”

此五种释“昊”与“其帝太昊”边也不粘。

《淮南子.时则训》称伏羲是“占木德而王,以狩猎、畜牧为主之神、八卦占卜之神、苍精之君、东方之帝、木皇。”

西汉刘安这位大历史学家虽然没有“太昊”一个字,倒解释言出了“太昊”的内质全部--“狩猎、畜牧为主之神、八卦占卜之神、苍精之君、东方之帝、木皇”。太昊就是伏羲,伏羲就是太昊,高与天齐,一示宇宙上帝;二示人间上帝,人尊如天;三示“八卦占卜之神”,是天道发现的圣人,是画八卦的得主;四示“狩猎、畜牧为主之神”,是狩猎、畜牧的“百王先”,是中国始祖;五示“东方之帝、木皇”,主要活动在东方区域,王在东方;六示“苍精之君”,太昊部族如天生生不息。

宇宙上帝与“人世间上帝”的合一,生前的“人间上帝”与死后人间上帝的合一,汉以后太皞与伏羲的合一,这是一本未打开的历史。

先秦史八问:

第一:周王朝是个“上帝信仰”、“神教治世”的奴隶制王朝,《逸周书•月令》只言“其帝太皞”,不言伏羲,为什么?

第二:周公在距今3000年前为中国第一次建史的“五经”,不言伏羲一个字,为什么?

第三:没有伏羲八卦伏羲易,就没有三皇五帝的流传,就没有夏《连山易》;没有夏《连山易》的流传,就没有商《归藏易》;没有商《归藏易》的流传,就没有《周易》。但是,在《周易 》64卦卦辞与爻辞中,没一个字提到伏羲,没有提到伏羲八卦之说,这是为什么?

第四: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本,而演文王八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周文王既不言伏羲,又不言伏羲八卦,这是为什么?

第五:老子是周王朝图书馆长,他是伏羲故都陈国人,太昊陵庙主体建筑统天殿厚享的是手托伏羲八卦的伏羲,老子生在陈国,长在陈国,对伏羲十分熟悉,他不但知道、而且精研,其《道德经》通篇都是伏羲八卦与《易》注释便是见证,老子的大宇宙观显见来自伏羲八卦。但是,但其五千言中竟一个字没有提到伏羲,难道老子宇宙观是空穴不风,这是为什么?

第六:“三易”的流传与存在中国历史,是不容怀疑的史实。因为如果说否认了这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等于零。这说明历史上确有伏羲、伏羲八卦存在。但是,从先秦文献资料中,查遍千经万典,直至孔子之前,没有一个人提出伏羲“王天下”、伏羲“始作八卦”,难道说中国文化中断过,难道说中国文明中断过,这是为什么?

这个中国上古的重大历史事件未打开原因在哪里?

 

二  “神道设教”的终结

 

公元前771年起,周平王东迁洛阳起周衰,“其帝太皞”被冷落,几千年流传的“上帝信仰”,在奴隶制社会转型的脚步声中崩溃了。

人类运行的历史是上天运行的历史,兴是亡的开始,亡是兴的终结;大是小的开始,小是大的结终结,革故鼎新,以新更旧,如日升日落,所有的存在物是这样,人的思想是这样,王朝的盛衰更替也是这样。这是宇宙自然规律,是人间社会规律,也是历史定律。规律的本身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是人类历史的动力。

王朝兴替,征伐战争,权力争夺,名利搏奕,拼抢财富,原来是宇宙“有”与“没有”的“上天游戏”,如同大人与小孩过“家家”猜“有、没有”,猜中了1,就没有0;猜中了0,就没有1。这就是上天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又关上了另一扇门。这是天心并非人心,天意非人意。一个是0,一个1,0→1--1→0,有了它,才有人类历史前进、才有社会发展的动力。

天有其道,道有其理。道有其象,象有其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曰形上,在地曰形下,万物的本质是数,数是存在象器的外载,理是象器存在的内质秩序;存在以数计,最大的生数,上天在造人的时候已公告世人,人只生五个指头,5是最大的生数。夏朝500年,商朝500年,周朝800年(5+3=8),从东周前771年至前221年秦王政称始皇帝500年完成转型,孔子距周文王是500年。这就是逢三必变,至五则成,临九必一,五是最大生数,九是最大成数。所以孟子说“五百年圣人出”。人求索的是那个存在的1,以1而立、以1而生,以1 而存,其存生5全,其强大曰9,但也到了万善同归的天境了。

中国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历史悠久,国家文明生生不息,有两条,第一条在于中国是个顺天生存的国家,第二条在于代代都有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望天人”。他们通天意,为天下,为民族,为国家,为泰平,担负着上天的使命与民族的希望,不是那些想一口吞并天下于一姓、聚天下财富于一人、集天下美女于“我”一身的诸侯、“混世魔王”,是关注中国命运的思想家。他们人数很少,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圣贤,全是通天心、通人心、通国心、不计名利、顺天改革、为天下开泰平的“望天人”,他们不是要江山,要的是中国大统一而生生不息。这一群人总是出现在国家兴亡的乱世国难时期。不难想象,有此心此想的“望天人”,在“天下”乱世存在的艰难,大多像司马迁所言孔子的“惶惶如丧家之犬”。历史在流传下来的经典中,一一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上古几千年这样,“上帝信仰”是治世的“灵丹妙药”。距今9000年--7800年的中原裴李岗文化就发现了几十座古墓葬,“墓葬”不是单单埋葬死人的坟墓,那是既埋死人、又管生人的治世信仰;既是对逝者的怀念,又是对生者忠告如何治世为人为君--信仰治世,只有信仰才能归一天下人心。周王朝“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天下无有宁日,天下没有支撑天下的信仰。天下没有任何一位“诸侯英雄”,能够幻出一种新信仰能使天下人心归一。

于治世说来,信仰一天也不可、不能缺位,治世信仰崩溃了,信仰在变,新的治世信仰是什么?

奴隶制周王朝灭亡了,新的社会型制、新国家是什么?

顺天变法,拯救天下劫难、寻找中国大统一新天下、新的社会型制、新思想、新信仰是什么?

参与这个中国命运前途设计的不是那些争霸天下或丢盔拋甲的王侯,而是寻找中国大统一之道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百家”。

孔子是“百花园”中最灿烂的一朵,是“百家”最杰出的一个。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①“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②显然,孔子成熟思想源头来自伏羲,来自于伏羲八卦,来自于《易》。

孔子时代是人类史上西方称之谓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在宇宙自然里,像有人按了一下宇宙按扭,释伽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与孔子几乎同时降世,他们都是各个地域一方青天的思想领袖。治生乱,乱生治;乱是治的头,治是乱的头;一头始乱弃治,一头始治弃治;乱中有治,治中有乱;新中有旧,旧中生新;逢乱必治,遇旧必新。于中国来说,春秋战国天下乱世500年。

 

三  其帝太皞隐没,伏羲登上中国祖坛,人治替代神治

 

圣人不空出,贤人虚生。

这个时代,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这个时代,中国信仰由“以神设教”的“上帝信仰”,转向以“天道设教”的“天道信仰”“中国始祖伏羲信仰”。

这个时代,中国告别“其帝太”,伏羲走上中国祖坛;中国终结“神治”,走向“人治”(天道治世)。

这个时代,孔子奠基了儒学基石,奠基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治世主流思想理论。

“人治”(天道治世),孕育产生“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从此“上帝”消失了,中华文明走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另一个新的文明。

“神治”走向“人治”首先一个大革命是变上帝为“人王”--“中国始祖”,变上帝主宰社会为人祖主宰社会。一变生万变,一通则百通,通向人治社会。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孔子增删“五经”,撰《春秋》,为中国第二次建史,“子不语怪力乱神”③,主要是去“神”。这个时期,正是西方提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与孔子同时代的释伽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同时诞生。宇宙是个大宇宙,地球是个大宇宙,人类的文明信息显然为一,其主宰在天。于中国文明,如果说此次称“文明时代”的话,那么中国大概存在一个伏羲时代的“前文明时代”。后世中国称孔子“圣人”,孔子为中国贡献了什么?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④这里用现实主义的语言,叙述了中国远古史,洗涤了“神味”,一个“帝”字也没有出现,记载了伏羲“王天下”的中国大历史。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338.jpg

孔子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提出伏羲是“百王先”,是中华民族始祖。这一提法惊天动地,前无古人,他一句话在中国历史里把上帝抛向十万八千里之外,所以中国文化不是上帝造人,是女娲“抟土造人”。中国的人本思想奠基正在这里,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本根与人治社会走向的大问题,也是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贡献。

孔子不唯提出了伏羲是中国始祖,还记载了了以伏羲为首的中华大祖谱古史帝王世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是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石,世世代代王朝都是中国;有了它,神农→黄帝→尧→舜都是代表各个世代各方民族的龙的子孙;有了它,说明了中国是生生不息的大统一。为建立新的社会型制封建社会筑就中国历史基础理论,与人治社会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基石伧理纲常。

人类社会是“神主”,还是“人主”,这是关系宇宙世界观的大问题,周代前“西方的上帝”与“中国的上帝”是同一个宇宙自然“上帝”,在春秋末年的人类“轴心时代”时,孔子拒绝了“怪、力、乱、神”,中国已告别了“上帝”。我们中国却从“神治”走了“人治”,走向了封建帝国,走了大统一的生生不息的大中国,所以我们至今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这是的中国信仰与治世模式,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从来没有一代王朝是宗教治国。西方沿着老路发展为宗教,他们还停留在“神”这里,讲“自由”,所以两千多年来,西方他们的疆域割零像老和尚的“百纳衣”,没有一个历史悠久国家不中断的大国。至今讲“自由”只有200多年的霸主美国总统上台还手扶《圣经》。

 

四  天道信仰替代上帝信仰,“以道设教”替代“以神设教”

 

周末,“上帝信仰”崩溃,告别了“神治”,如何“人治”天下?如何统一天下?用什么思想、什么理论?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伏羲“始作八卦”。

(一)、伏羲发现了宇宙的本质是阴阳。

孔子始言阴阳,说孔子在《易经·系辞下》释“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指阴阳二气。天曰阳,地曰阴;无曰阴,有曰阳。宇宙是一个由阴气与阳气共存、变化运行的物质宇宙世界,像当代认识物质是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夸克→量子状态一样,宇宙世界的存在是物质存在,伏羲认识到宇宙是一个阴阳变化的物质世界。说到这里,换用今天的话说,伏羲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石,奠定了社会科学的基石,是“唯物论”,比马克思的“唯物论”早8000年。而且又比当代人进一步认识到,性属阴的“无”--“思想”“意识”也是物质,达到了量子力学的高度境界。

(二)、伏羲发现了“天道”,从孔子始言“天道”。伏羲八卦八个符号坤、艮、坎、巽、震、离、兑、乾以示,其中有宇宙密码,一阴一阳,以示无与有。其中有象,示地、山、水、风、雷、火、泽、天,是宇宙万有大统一全息图。其中有数,0、1、2、3、4、5、6、7,宇宙的本质是数。其中有理,是万物无生有、小生大、生而亡、亡而生之变之理。孔子在《易经·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⑤说的是河图所示的数序。宇宙是数,万物是数,数术穷天道。天道者,是象、数、理的总和,是阴阳两个平行世界统一在一个时空的全息描绘,其有两特点,一是有因有果,二是符合罗辑。伏羲之后8000年今世的前沿科学,仍没有跳出个这个圈儿。

天下不信仰上帝了,浩瀚的苍天仍在,伏羲八卦言天,上天有道曰天道,否则,什么主宰日月运行、风雷雨电变化有序、春夏秋冬有序?孔子如此解读伏羲八卦,如此解读天道,如此解读天人合一入世,继承了伏羲八卦,且一下子把天道拉到人间,进入了人心,走进了治世。天道却在孔子笔下诞生了,从孔子起,“上帝”在中国灭亡了,不再言上帝,“其帝太皞”逊位,上帝逊位,伏羲登上了中华祖坛,伏羲以“百王先”的中华始祖尊位出现了。所以孔子之后的经典里,再也不见了“上帝”二字。

(三)、伏羲画卦三爻一卦。“一卦”表示什么?示阳、阴阳、阴--天、人、地--上、中、下--一个统一全息整体曰宇宙。阴无象,其数0,成1则有象,有1则存在。从此清楚可知,伏羲发现了天、地、人合一,才有一,才有存在,才有生命,才有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的决定因素在哪里,知行天道,这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伏羲通了天本,识了天道,找到了宇宙规律,突出了人本,天道治世,“教而不诛”。伏羲认识到人来自天,来处就是生处,返朴归真,返真归古,返古归朴,返朴归一,返一归天,返天归道,宇宙万有生生不息的密道在于知行天道。天道、天机被伏羲发现、掌握了。 这就是为什么伏羲在历史长河里千秋万代流芳的密秘,同时也是龙的子孙为什么世世代代传承《易经》的密秘。

孔子说天道、地道、人道的本质,三者合一,为什么?他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道,曰仁曰义”⑥。天道,在天曰阴曰阳,在地曰柔曰刚,在人曰仁曰义。换句话说,无有阴阳没有天,没有柔刚没有地,没有仁义不是人。仁者,即道德;义者,即天理。

天道→地道→人道贯一,阴阳→柔刚→仁义贯一,天理→地理→人理贯一 ,天德→地德→人德理贯一 ,天、地、人合一是伏羲大宇宙观、大世界观。天道主宰宇宙,天道主宰万有,天道适用于宇宙自然、适用于人类、适用于大地、适于人类社会。天人合一,天人本一、天下归一,万善同归,天安人静。

伏羲大宇宙观、大世界观--大宇宙、大世界--天道、天德、天力、天能--大道、大德、大能、大力、大功、大成。伏羲大宇宙观、大世界观--天道本身八卦--64卦以示,是一个大数据巨系统,简言之:

于天,“天无私覆”则一;

于地,“地无私载”则一;

于人,象天法地,一个“公”字则生,则一。

于国家,个体人、家庭、民族、国家、天下是一个整体 ,天道治国、大道治国、王道治世则一。

一则生,生曰一,一曰治。公则治,私则乱,乱在亡,治则生。

伏羲大宇宙观、大世界观--治世的“定海神针”,人生的“众妙之门”,圣人明之,贤人传之,善人法之,诸侯弃之,俗人笑之。

孔子把威赫的“上帝”理性地升华为“天道”、天心、天性、天理,与人道、人心、人性、人理合一,使天与人相通,敬天有由,祀天有据,祭祖有根,忠上有因,人知上下,事知由来,填补了人的精神空白,寻找到了乱中人的思想归依,指津了治所向的思想根本。

孔子释治道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⑦,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公曰中,中则一,中则和,中则平,中则安,中则静,中则智,中则慧,慧则生。信公、守公、执公则执一,执一则治、则生孔子60岁上在陈绝粮时,提出的儒家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是通向天道、天机、生生不息的妙道,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大统一”的系统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

“天道”替代了“上帝”,“天道信仰”替代了“上帝信仰”,“以道设教”替代了“以神设教”,“人治”替代了“神治”,这“四个替代”是中国文明的升级,奠基中国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奠基了中国世世代代远离“宗教治国”。

上古如何治世,上古治世的上帝信仰,被伏羲发现了。

中国奴隶制社会转型上帝信仰崩溃以后,用什么新的信仰治世,于天,是信仰天道;于民族国家,是信仰中国始祖伏羲;用什么治人修身,是用天道;被孔子发现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起晚忙以为其利,晨思暮想以为其利,七情六欲以为其利,征杀抢夺以为其利。无生念,念生有,有生色,见色起义,阴阳往来,无休无止,人之行,人之性,人之心。人道悖天道,人性悖 天性,人心悖天心,人理悖天理,人天两分啊,本是天限,人别天之本。然而,是“小我”为私,“大我”是为公;“小我”是个人,“大我”是天下;“小我”则短,“大我”则久。人的价值“小我”还是“大我”为国为天下,是追求一阵子之短、还是追求一辈子之长,是流芳千古、还是遗嗅万年,是尊是卑、是贵是贱的分水岭。一个“道”字行天下,一个“公”字定乾坤,一个“私”字下地狱,知天道,行人道,立身、立家、立族、立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说中了。

后世汉代的“经学”、魏代的“玄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与清代的“朴学”等无不是“天道”在各代的涨显与弘扬。

纵横历史观察比较,可见孔子继承伏羲,提出天道信仰,记载“百王先”伏羲是中华始祖两个中国基石之伟大,明白中国两千多年来为什么尊孔子是圣人之缘由。

历史条件的限制,孔子没有看到今世百年考古出土的距今9000年至7800年裴李岗文化占卜龟壳与石籽,也没有看到与距今8000年的辽宁查海中国第一龙的证据,来说明古帝王太皞的存在,以证明太皞与伏羲关系的历史存在,圣人忽视了太皞。圣人语,天下言,然而为后世留下了两个遗憾,一个关于中国始祖太昊未尽的黑洞,一个是“不语神”,对“人生与死”的未尽。

注:

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②:《礼记·礼运》 ③《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 孔子《易经·系辞下》。⑤ 孔子在《易经·系辞上》。⑥孔子:《说卦传》。⑦:《礼记·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