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伏羲祭 九 疏中国历史上的伏羲祖像

2019-3-19 15:37:22  712

中华伏羲文化讲堂

主办单位: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研究中心

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


21世纪伏羲祭 九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溯源探正

第十三节  疏中国历史上的伏羲祖像

杨复竣


“祀、戎国之大事也”

 

《左传》说“祀、戎国之大事也”。古人认为治国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祭祀,祭祀者,一是祭天,通过祭天,敬天、知天、畏天、法天、顺天,知自然,知行规律,北京至今有天坛,祀天为祭一。其二,祭天之后要祭祖。生己者曰父母,父之父曰祖,祖父之父四曾祖,曾祖之父曰高祖,高祖之父曰天祖,天祖之父曰烈祖,烈祖之父曰太祖,太祖之父曰远祖,远祖之父曰鼻祖。祖者,即: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物有其本,人有其祖。羊羔跪乳、乌鸦返卟,禽兽且知恩报恩,人若数典忘祖,禽兽不如。祭祀是中国大法,天德古礼,是上层建筑,通过祭祀,施行信仰,知行天道,践行规律,映真人伦,深入人心,统一人心。整齐人心人间不敬天,天下无道,人无法则,人心不平,岂能安国。人间不祭祖,不孝父母,岂有亲情,岂有仁爱,岂有人伦,岂有礼仪?无孝无悌,无尊无卑,不知上下,天下心乱,抢盗峰生,世无宁日。祀,信仰之基,治国之本,人心所向,道之枢纽。是否有无,禽兽与人之辩,君子与小人之别,治与乱因果不移。中国超越时代,世世代代祭祖成为中国自然法典。

祭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自然法典,成为中国民俗。中国文化是阴阳的“天人合一”文化,伏羲发现了宇宙是一个阴阳平行的统一世界,认为人有灵魂,人死了灵魂依在。中国葬制,人死掩埋,土葬曰墓,墓是对死者到另一个世界的尊重,阴阳两个世界的现象联系。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是距今9000年-7800年的中原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等伏羲氏族居住区域均已发现墓葬,已有“墓”的葬俗。殷墟发现的商王武丁夫人妇好墓前的柱础。柱础说明墓前有建筑,这个“建筑”即是“庙”。史界公认殷族是东夷太昊后裔,妇好墓前有庙,其始祖太昊伏羲陵前岂无庙祭?说明“庙”在商代已有了。“庙祭”已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世世代代国祭伏羲

 

自从汉代建立了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国民族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汉始“五帝之祀”至隋,“国祭”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五帝--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与帝喾高辛氏。唐始“三皇之祀”至明洪武三年,“国祭”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祀三皇”,在全国扒了178所“三皇庙”,始在伏羲故都陈州(淮阳)独尊“国祭”中国始祖太昊伏羲氏,清代历代饮差大臣到祖庙“国祭”太昊伏羲祖达54次;明代在北京筑建“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历代百王庙”,流传到今。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祭祖孝祖是中华民族美德

 

“孝祖”是天道的本质,是天德;是人道的本质,是人德。中国做人的道德底线。伏羲女娲祖图中,伏羲持规,女娲持矩。规矩者,于天,曰天道,曰规律;于人间,曰法、曰律、曰法律,法律治世虽不能治人心,但法律能惩罚坏人、打击坏人,“孝祖”是成俗不必立法的“大法”,是做人、治世最基本的底线。是对自己生命本源的尊重,是对民族祖先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自尊。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自己的民族始祖伏羲,百善孝为先,世世代代都要祭祀,如墓,如庙,如器,如像,多被历史湮没了。《左传》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伏羲殁后的坟墓,民间俗称“人祖坟”,虽洪水天灾原因,俗人的坟被历史风尘淹没消失,“人祖坟”却能没后重筑世代受祀相传。太昊陵前有蔡水,俗称蔡河,1965年在蔡河桥下6米又发现一座桥,说明黄河泛滥黄沙汙积后地面的升高,今世的“人祖坟”是后世在原址上的重筑。

周礼等级森严,帝王的坟称“陵”,圣人的坟称“林”,诸侯的坟称“塚”,大夫的坟称“墓”,百姓的坟称“坟”。伏羲故都淮阳龙湖北岸古有八寻“太昊陵”世代流传。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自魏适陈,启陵阳之台”,说明在周末年的孔子时代就有太昊陵了。淮阳地方志记载太昊陵说“汉前有祠”。这个“祠”即以陵建庙之“庙”称。以陵筑庙,有庙有祖,有祖塑像,就有了始祖伏羲像,以供子孙祭拜。至有后世的刻在石上、壁上、画在丝绸上流传的伏羲女娲像

中华民族是个不数典忘祖“敬天孝祖”的民族,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建庙祭奠自己的民族始祖,上世纪,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编写《中华始祖伏羲》时曾作了个粗略统计,全国有伏羲女娲的庙、台、寺、山、河200多处,在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建里,都塑有祭祀的伏羲女娲像,我们把历史上流传的伏羲女娲像拣挑有代表性的以飨国人。

 

一   伏羲故里天水秦城区伏羲庙伏羲像

晋代皇甫谧说,伏羲生成纪,今甘肃,天水有伏羲庙。秦城伏羲庙有太昊宫,伏羲受享。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730.jpg

 伏羲故里天水秦城区伏羲庙伏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757.jpg


甘肃省静宁伏羲城伏羲像

 

二  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台伏羲像

伏羲走出森林,走出大山,出渭水,沿黄河东迁,过河北新乐,新乐世世代代流传有伏羲台。新乐伏羲台庙伏羲像,双手扶膝,胸前还未抱伏羲八卦。这里解读了一重要问题,伏羲东迁至新乐时,还没有画八卦。所以伏羲“王天下”于宛丘后画八卦,从那时起,伏羲像均有抱八卦的遗存。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815.jpg


新乐伏羲台庙伏羲像

三  伏羲故都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伏羲像

伏羲故都宛丘是“天下”之所,是中国唯尊的发祥圣地。太昊伏羲陵庙是中华民族的祖庙,是中华56个兄弟民族的“万姓宗祠”,简述如下:

淮阳古称“宛丘”或“陈”,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颖水中游,在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蔡,北枕魏梁,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和财赋之区。文献记载,陈为太昊伏羲之都。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大皞之虚也。”杜预注:“大皞居陈,木火所自出。”

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伏羲……世号太皞,都于陈。”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都陈。”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谓:“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东卦太山。”徐坚等《初学记·居处部》说:“伏羲都陈,神农亦都陈。”

郑樵《通志·都邑略》云:“伏牺都陈,神农都鲁,或云始都陈。”

《水经·渠水注》载:“沙水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里许,犹有羲城实中。”

马骕 《绎史·太皞纪》引《帝王世纪》说:“庖牺氏……黎太昊,都陈。”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云:“伏羲氏都陈。”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谓:“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作都于陈。”

淮阳境内分布着许多大汶口文化遗址,它们属于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这一类型的大汶口文化是公认的太昊文化。同时发现了裴李岗文化,说明淮阳确实是太昊伏羲氏之都邑。

  伏羲都陈,死后亦葬于此。《历代陵寝备考》云:“太昊伏羲氏,风姓……陵在河南陈州府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其墓称“太昊陵”,墓碑上书“太昊伏羲氏之陵”,系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其是中华民族始祖之墓,故称天下第一陵。该陵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蔡河之滨,面临万顷湖水。其陵庙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孔子《家语》载:“孔子自卫适陈,陈侯启陵阳之台。”“朝祖”碑载,孔子在陈时已建了庙。唐、宋时期,诏立陵庙,并派专人看守。元朝时,陵庙多年不修,渐渐毁坏,至元末,宋以前遗物仅贸下一块墓碑。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在原有的废墟上进行重建塑像祭奠;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拨专款修葺。至此,形成规模宏大、殿宇巍峨的陵寝。

太昊伏羲陵重建于明朝,按伏羲先天八卦之理数而兴修,其结构与时代皇宫相仿,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之孤例。

整个建筑群占地875亩,分紫禁城、内城、外城三城,太昊伏羲陵位于紫禁城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以陵建庙,以伏羲八卦内涵布局之绝唱,其坐北朝南以向阳,统天殿、显仁殿、太始殿三殿、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七观、十门相照,相次分布于南北950多米长的中轴线上。太昊伏羲陵东西两侧还分布着观、殿多座,东边有岳飞观、老君观三观,西边有玉皇观、女娲观、天仙观、三清观四观,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涨显了中华民族的千脉一系万姓同根,涨显了中国文化大系统之根源于伏羲。

太昊伏羲陵庙主体建筑陵为统天殿,明代始殿内塑伏羲祖像,明代伏羲像沿袭元代伏羲像,由站像走入庙堂座像,更不是唐代的人身龙尾像,太昊伏羲氏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袒裸腹,双目炯炯,手托八卦,左右朱襄、昊英配享。

殿前有月台,高9级,可容纳千人朝拜。

再进为显仁殿,古昔尊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三皇殿塑像,今世为女娲塑像。后是太始门。太始门后为太昊伏羲陵。

太昊伏羲陵紫禁城护卫,陵高八寻(一寻八尺),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宋代青石巨碑一通,宽1米,高5米,上镌“太昊伏羲氏之墓”七个大字,据传此碑为苏小妹用汗巾做笔写成。

陵上有白檀、古柏、苍翠峥嵘,素有“羲陵岳峙”之称,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

陵与太始门间的古柏下有青石伏羲八卦坛。

陵后为蓍草园,传说伏羲曾揲蓍画卦。蓍草郁郁葱葱,春荣秋稿,名为“蓍草春荣”,列为古陈八景之一。

太昊伏羲是“百王先”“三皇之首”,其陵墓之高大,炎黄二陵不可比媲美,对太昊伏羲的祭祀整整三十天一个月,且从龙抬头的二月二始,对炎黄的祭祀只三天,太昊伏羲陵庙 875庙,其它古帝王不可媲美,故太昊伏羲陵称“天下第一陵”。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843.jpg

1984-2004年伏羲故都淮阳太昊伏羲陵统天殿伏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906.jpg

2004年至--伏羲故都淮阳太昊伏羲陵统天殿伏羲像

四  中国历史2000多年来流传的伏羲女娲像

(一)1942年湖南长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与伏羲像

伏羲文献的记载始于《管子》,伏羲“王天下”最早的记载始于孔子《易经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至今没有发现春秋时代的伏羲像。在战国时期已经出土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它就是1942年湖南长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帛书分甲乙篇,

记载了距今两千多年的中国始祖伏羲女娲的创世传说,有力地说明了孔子在《易经系辞》记载的以伏羲“百王先”的历史性。可惜这件国宝不在我们的国家,数易其主,今藏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史家对帛书作了各式各样的注释,以打开这段没打开的历史。结论是多样的,一个共同的结论,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一对民族始祖,这是在秦汉以前唯一的一个以图示证明伏羲女娲是中国始祖的地下证据。下方中间这位手持日月足踏双龙的人物大概就是伏羲吧,若如是,那时的伏羲像已足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世间的伟人了。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927.jpg

1942年湖南长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与伏羲像

(二)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伏羲女娲像

千秋壁画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北0.5公里处郊区邙山乡浇沟村邙山南麓洛阳市面粉厂内。1976年发现并由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篆书"卜千秋印",故名卜千秋壁画墓。墓洞穴砖室,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主室由特制空心砖砌筑而成。年代当在西汉中期稍后。《卜千秋墓壁画》又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卜千秋夫妇"升仙"的主题,而与卜千秋夫妇升仙有关的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伏羲和女娲,是壁画中的最高之神。在其它的汉代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伏羲和女娲都画在一起,呈人头、蛇身、交尾状。


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公元前86一前49年), 河南洛阳卜千秋(郡级官吏)墓室壁画的墓室壁画伏曦女娲图。

微信图片_20190319153943.jpg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

(三)东汉伏羲像

汉代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定位,建立了中华古史帝王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这幅图是东汉的中华古史帝王图: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040.jpg

东汉画像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古史帝王--中华大祖谱世系

 

这幅画像在中国祖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图的上方,是伏羲开天辟地王天下图。伏羲一统天下,定天下,治天下,东方青龙氏、西方白龙氏,南方赤龙氏、北方黑龙氏、中央黄龙氏五龙归一,天下一统,伏羲位尊百王。下图从右向左依次排列:太昊伏羲氏与女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等。

伏羲与女娲图是唯一的一幅龙尾相交图,伏羲持规与女娲持矩、中有一子,生生不息,一代更比一代强,至成中国古帝王系统,至成后世中国。伏羲与女娲是中国古帝王的先王,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龙的鼻祖。换句说,汉代不仅反映了中华大祖谱世系,又反映了伏羲女娲形象,还反映了伏羲女娲信仰中国龙的崇拜。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对中国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

一,其继承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圣的历史是中国史,三圣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连续与完整的大系统,只有圣人能超越时代、能这样做、能这样为中国担当。

二,关于中国始祖的定位,既能代表中华各民族的生物始祖、又能代表中国文化始祖,也能代表中国信仰始祖。

三,汉代把《易经》敲定为“群经之首”,超越史上圣贤言,把“天人合一”,以天心与人心合一、把天性与人性合一、把天理与人理合一,把天道与人道合一,以规范人心作为理想政统定位,伏羲基因成为中华血脉,源远流长,不仅国家世代国祭伏羲,在民间教化伏羲走进世代人心,民间有大量伏羲女娲庙的伏羲女娲像作为民间信仰。这样就保障了中国世代信仰归一、人心的归一、完整统一的大中国,以致后世效法,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中国世易而不亡,改代而生生。我们可看汉以来的民间伏羲女娲像,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伏羲女娲信仰力量及在中国治世涨显的功能。

治世是治人心,治人心是治人思想;思想归一的妙在是信仰,统一了信仰就治了天下,万善同归曰治世。这是古往今来的治世定律。中外五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无不是对信仰的集中关注。

人就是人,伏羲为什么古人画成龙的形象?中国文化以象示器,以器映象,以象示道,以道示理。形象早于文字,是原始文明。伏羲女娲像以龙示人,以龙示伏羲。《左传》说“太皞(伏羲)以龙纪”。《列子·黄帝篇》称:“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史纪·三皇本纪》说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龙是伏羲女娲的崇拜。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伏羲女娲多以龙现。《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伏羲是中国龙的肇创鼻祖,龙来自天,是天道的代表物,龙以天无私覆的阳刚,以地无私载的包容,以顺天承命的忠诚,以各正其命的统一,以安分守命的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变化,以创新创造的本能,生生不息,翱翔在中国历史的上空,创造了龙族龙国龙天下。龙如此伟大不可冒犯,伏羲女娲是兄妹,是夫妻,是一对中华民族始祖,是龙祖龙象。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所以中华民族称“龙的子孙”,中国龙是中国的标志。中国龙信仰是民族自信、国家,中国一条龙,这是中国人自信。看到了龙,就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就想到我们的民族,就想了背后的力量。祖先伏羲女娲就是中华民族、中国最好的标志,所以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伏羲女娲龙的形象,中国龙是中国龙魂、国魂、民族魂的集中代表。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102.jpg

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伏羲女娲交尾画像


位于山东省嘉祥武翟山北麓武家林的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梁祠”,在武梁祠的第一石第二层,雕刻的是一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伏羲手持规,女娲手持矩,二人中间夹以小人像。在画面的左上方并有题记:“伏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十二个字 此外,武梁祠左后两座石室各有一幅类似的画像,其一石室,男女二像表现为背相对的姿势,手中持曲尺,下体也是交尾下曳,并有云气。其二石室是男女相对,肩上生翼。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和伏羲交尾的女像即是女娲。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1969年四川省彭山县碱厂崖墓出土)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152.jpg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河南郏县鸿畅出土)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210.jpg

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山东画像石)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252.jpg

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314.jpg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333.jpg

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353.jpg

东汉,河南南阳实心画像砖(拓片)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413.jpg

东汉后期,山东大郭村伏羲女娲环绕西王母画像石(拓片)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434.jpg

徐州汉画像石(拓片)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453.jpg

汉代,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拓片)

(四)北魏伏羲女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516.jpg

北魏鲜卑沙岭7号墓伏羲女娲墓道画

 

西魏时代,壁画,敦煌莫高窟285窟此图中的伏羲、女娲南北相对,在画面的上端。它们均人首蛇身,头束鬟髻,著交交领大袖襦,肩披长巾,双袖飘举,奔腾活跃。周围天花飞旋、云气缭绕,烘托出神灵仙境氛围。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536.jpg

敦煌莫高窟 285 窟 伏羲女娲图


五盔坟五号墓是位于集安市为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高句丽晚期王族墓。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号墓用巨型花岗岩石条筑于地下,墓室南北长3.56米,东西宽4.37米,通高3.94米。南壁正中有甬道,外有巨大的挡门石。四壁上方有略伸进墓室的梁枋,上以两重顶石筑抹角叠涩藻井,室内置三石棺床。藻井、墓壁、棺床均绘有壁画,甬道左右各绘一力土,手执武器,作向外驱赶状。四壁以明艳浓重的色彩、刚劲的铁线描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衬以莲花和火焰组成的网纹图案,四隅绘人身怪兽托龙顶梁,梁枋上绘蟠龙八条,上下夹以菱形格和珊瑚枝组成的璎珞状花纹,下部叠涩伸进四壁的部位绘忍冬草图案。第一重顶石四面画龙,抹角石上绘人首龙躯的伏羲、女娲、牛首人身的神衣氏,手持火把的燧人氏等。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559.jpg

高句丽“五盔坟”墓伏羲女娲壁画


伏羲女娲位于北角二抹角石上,均披发。伏羲居右,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乌;女娲居左,双手举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618.jpg

伏羲女娲位于北角二抹角石上

(五)唐代伏羲女娲像

     八国联军进中国,白种人“探险家”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盗走了一副古画,后来几经周折,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文版杂志《国际社会科学》作为试刊号,以“化生万物”为名,在䨾页插图上刊登了这幅古画——伏羲女娲交尾图。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644.jpg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娜古墓出土麻布伏羲女娲像


(七)宋代伏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705.jpg

伏羲故都淮阳伏羲画卦台宋代伏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707.jpg


宋代伏羲像

(六)元代伏羲像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739.jpg

元代伏羲像


(七)明清伏羲像

    明代明太祖“废三皇之祀”,在陈州扩建太昊陵,独祭中国始祖太昊伏羲,塑像祭奠,庙传像传,直至清代,至民国,至1966年,伏羲故都淮阳太昊伏羲陵庙统天殿伏羲像千古厚祀。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757.jpg

明、清、民国--1966年伏羲故都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伏羲像

 

在中国历史上,从史前古史传说,至中国史书记载,至战国时期的刀=马王堆伏羲古史的出土伏羲第一次见像,到西汉的伏羲女娲像,已出现人身龙尾了。东汉画像石刻出现了以太昊伏羲氏女娲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画像中,除伏羲女娲像是人身龙尾交合像之外,从炎帝神农氏以降全是人像出现。反映了伏羲女以娲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始祖,又是中华龙的鼻祖。元代 ,伏羲像已人像出现,明、清太昊伏羲陵庙伏羲始祖像沿袭。

中华56个兄弟民族都是龙的子孙,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全国至今有200多处伏羲女娲庙、台、观、山、河的历史记忆,世世代代,伏羲女娲在中华民族心里。

微信图片_20190319154818.jpg

黄河是中国母亲河,黄河是天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龙


    中华民族一条龙,中华历史一条龙,中国一条龙,黄河一条龙,写在中国大地上,伏羲王业飚炳千秋,伏羲开天辟地的创新文化,开物成务的创造精神,世传代血脉,亘古流长。